城乡公交线路规划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21 03:1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起步较早,交通工具高度机动化,城际间的交通也很发达。相比于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较小,城乡间的道路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但由于其工业化程度较高,私家车的普及率很高,居民出行一般依靠私家车。

美国拥有完善且发达的公路网,全国旅客公路运输占90%。但由于私家车的普遍使用,美国的公路客运也在逐渐萎缩。本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公共交通社区”的概念,以此试图吸引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典型的交通社区是半径长度为步行距离的多用途公共用地,公交车站为门户,公共广场及商业和服务设施围绕车站布置,行程社区中心。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的理念在城乡发展中体现出来[1]。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就实施了“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不但着力改善农村道路、公共设施,还考虑了城乡的对接。城镇发展与公共系统互为依存、良性循环。城乡间客流多采用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发达,并形成城乡客运骨架。与轨道交通衔接的是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形成各区域的无缝衔接[2]。

英国公共交通起步早且发展迅速。早在1984年,伦敦公交客运服务已经覆盖了现在的大伦敦地区及与其相连接的周边乡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服务最完备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一[3]。

西方归家在城际交通上的经营方式、手段上比较先进、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但与国内的城乡差距偏大的情况不符合,其研究内容并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由于高度的机动化,城乡间的联系多为私家车或者轨道交通,与中国的实情也不符。

2、国内研究现状

范东涛、杨涛针对动态聚类法与模糊聚类法的优缺点,设计了两步聚类筛选方法,先通过动态聚类将所有的OD流量对分成几十个聚类中心,在通过模糊聚类法进行聚类计算,从而获得交通的主流向与流量[4]。

于世军等人提出采用效应场和场中介质的概念来模拟交通走廊对交通流和交通源的吸引作用。应用衰减函数作为效应场函数模拟分析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对附近范围产生的集聚效应,采用人口密度、出行生成密度作为介质函数来表现走廊附近范围的土地利用形态,提出直接根据用地来确定城市客运交通走廊的方法[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