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调查和RP调查的数据融合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0:08

SP调查和RP调查的数据融合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前言

交通调查中经常采用RP (Revealed Preference,即揭示喜好)和SP (Stated Preference,即表明喜好)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收集数据。RP调查数据为实际数据,即在某地点实际观测到的选择行为或被调查者曾经的实际选择行为,RP调查的情景是实际发生的;SP调查是一种基于研究者假想情形的准试验法,是为了获得“人们对假定条件下的多个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而进行的调查,SP调查的情景是假设的。RP调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存在的或发生的情景用不同的属性因素及其水平对其进行描述,让被调查者进行打分、优先等级排序或离散选择以评估其对各选项的整体偏好。调查中的变量是实际情景的数学反映,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其实际行为的再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SP调查的基本原理是预先确定各属性因素及其水平,然后将这些属性和水平组成各种情境,再由这些情境构成备选方案,让被调查者进行打分、优先等级排序或离散选择以评估其对各选项的整体偏好。

  1. 正文

1国外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开始交通问题SP调查以后,美国、澳大利亚等也进行了相关调查.80年代,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1989年运输经济与政策学报上出版了运输领域的SP方法研究专辑,使SP调查在交通领域得到进一步推广.直到1983年Louviere和Hensher将SP调查运用到城市居民交通方式选择研究中后,SP调查才开始在交通领域广泛使用。近年来,SP已成为交通出行行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1.1理论研究

对缅甸仰光的sp调查研究中发现与发达中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收入等社会环境因素变化较快下,必须在调查方法和模型构造上都要反映出这种决定因素的影响。接着利用RP/SP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模型并进行标定,其中,出行时间和费用的参数被定义为将来收入的函数。此次他们对仰光市的一个住宅小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对新的交通系统更为偏爱。通过对调查数据对模型结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模型对将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小汽车将成为交通系统中主要部分,新的快速轨道系统将因此而减少。20世纪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将正交设计表格化,使得正交设计能进一步简化。正交设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各试验点在实验的范围内“均匀分散,整齐可比”,“均匀分散”使试验点均衡的分布在试验的范围内,让每一个试验点都有充分的代表性,“整齐可比”使得试验结果分析更加方便,易于估计各变量主效应和部分变量的交互效应,从而可以各变量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及变化规律。这使得实验结果分析更加方便,而对于SP调查而言,正交设计在以往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局限性,也即调查项目的水平数(可能取值)不宜过多,否则会难以控制试验次数(即调查问题数)。Morikawa和Ben akiva等认为虽然RP和SP行为机制不同,但可能受一些主要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对离散型选择模型框架下对2个子模型的效用函数进行分析,发现2类数据误差因素可能不同,需要引入一个测度系数。Morikawa的思路被广为接受。为了使既有商业软件标定模型,Bradley等提出为每个SP选项虚拟一个上层选择枝,使其形成2层结构,接着把所有虚拟SP上层选择枝与RP选项并置一起,使两个子模型形成一个NL模型。Hensher等认为这种模型不受常规NL模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的限制。并且Hensher和Bradly等通过虚拟的NL标定简化了融合标定。Ahern等基于SP调查和RP调查数据研究了爱尔兰的城际列车与城际公交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发现不同形式的SP调查问卷会导致不同结果,同时采用SP调查和RP调查而建立的模型远优于只采用其中一种调查所得模型。

1.2 SP/RP数据融合的应用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SP/RP数据融合的技术对燃油的价格弹性、燃油价格和家庭小汽车拥有方面展开相关的调查研究,从中探寻小汽车通勤行为随油价(出行成本)的变化规律。Goodwin总结了20世纪70至90年代关于燃油价格变动对交通的宏观影响,得出了交通量对燃油价格弹性短期为-0.16,长期为-0.33。悉尼大学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David Hensher分析了不同家庭车辆拥有数对车均燃油费的弹性值。美国和新西兰进行了燃油的价格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及车辆市场的影响研究,分析车辆速度、交通量及燃油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燃油的价格对以通勤为目的的出行的影响较大。Lawrence Frank等利用出行链分析了不同的出行类型、不同的出行方式对燃油价格的弹性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行者交通行为受燃油价格影响是不同的,并且以往研究中油价短期变动幅度均不大,且多是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研究,对于短期油的大幅提高、油价处于高位下的小汽车的通勤行为随着燃油的价格而变化的规律却缺乏相应的研究。国外对非集计模型的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eFadden等人在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将非集计模型推向了实用阶段,目前已成为了交通方式分担和预测的重要模型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被广泛使用。Shiftan等通过SP调查方法了解游人在游览国家殖民地文化公园的交通方式选择情况,从而确定各种游园公交的需求量。藤原章正等人利用SP调查数据来推算PCL模型,同时研究了交通方式分担率。Koo和Yim对1052名参与者做了问卷调查,且仅仅限于一种特定的情况,如果延误超过30分钟但不是封锁所有车道的较大事件。他们发现,尽管驾驶员再被告知交通状况的前提下,仍有70%驾驶员坚持原定的出发时刻和路径选择。Jou等用相似方法做问卷调查发现,当行驶一定范围内时,驾驶员不会轻易更改路线。Kraan等分析可变信息板显示车队长度的作用发现排队长度每增加1公里,选择那条路的驾驶员便会减少0.8%-1.6%。

2.国内研究概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