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物对肺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08 08:10

文献综述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工程纳米材料(ENM)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中物质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工业过程中找到它们,尤其是在医学治疗和诊断。纳米颗粒(NPs)在癌症化学治疗和药物传递系统中显示出其非凡的潜力,能克服传统癌症化学治疗的一些缺点。它们可以被修饰以增强肿瘤治疗的特异性。但同时许多研究表明NPs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例如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生物分布的未知影响和遗传毒性等[2]

当暴露于NPs时,可以通过消化道,皮肤接触,呼吸道等途径进入机体内。无论哪种途径,NPs将进入循环系统。血液中的NP可存在于血管表面或经过某些障碍,例如血脑屏障,血睾屏障等到达重要器官,影响到组织器官的功能[2]。为了减少对NPs应用的可能限制,更好地理解血管系统和NPs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微细颗粒物随着呼吸进入机体,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可以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从而损伤呼吸系统[3],另一方面微细颗粒物可进入循环系统干扰内皮细胞稳态并损坏血管生成[1]

但是颗粒物从肺进入循环系统的机制尚未清楚。在肺和血液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着肺气血屏障,也称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或肺血气屏障,由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等组成,气血屏障完整性对于肺气体交换、防止血液中物质返流入间质和肺泡腔等至关重要[4]

微细颗粒物必须通过气血屏障才能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在气血屏障中存在着两个重要要的紧密连接结构,其一是肺泡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构,其二是毛细血管间的紧密连接结构。这两个结构被破坏,微细颗粒物就可以通过气血屏障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

与其他纳米粒子相比,纳米SiO2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能、高度亲水性、大的比表面积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5]。因此本研究利用纳米颗粒物SiO2研究其对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其对紧密连接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从而揭示空气中微细颗粒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