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服务模式创新的驱动机理文献综述

 2022-09-30 03:09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制造服务化的概念

服务化的概念最早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他们将服务化定义为制造企业由提供有形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包”转变,“产品-服务包”包含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1]。此后,一些学者也从自己的角度来对服务化的概念进行描述。国外学者White(1999)认为产品是服务的载体,顾客购买产品是为了获得产品的效用,因此产品的生产制造商应该向服务提供商转变[2]。Szalavetz(2003)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来对制造业服务化进行分析,即内部服务效率的提升能够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而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日益重要[3]。Ren和Gregory(2007)认为服务化是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为顾客提供系统的产品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盈利能力的一个动态过程[4]。Banies(2013)等人提出通过将产品、服务和网络伙伴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产品服务系统(PSS),PSS是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一种特殊形态[5]

国内学者刘继国和李江帆(2007)认为制造服务化有两个层次,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企业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二是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企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6]。孙林岩(2008)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他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 是新的先进制造模式,能够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7]

尽管不同学者对制造服务化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体现出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服务是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制造企业通过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盈利能力。

2、制造服务化的模式分类

国外学者Lalonde和Zinszer(1976)最早提出了制造服务化的模式分类,按照服务时间将其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8]。Vandermerwe和Rada(1988)根据服务化的演进,认为制造企业服务化经历了仅提供有形产品、提供产品和附加服务、提供“产品-服务包”这三个阶段的演变[1]。之后,Wise和Baumgartner(1999)基于服务活动内容,将其分为嵌入式服务、全面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和控制分销渠道四种模式[9]。Neely(2008)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整合导向服务”[10]。而国内学者孙林岩(2008)从制造服务化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将制造企业的服务范式分为四个阶段:面向产品的服务模式、面向方案的服务模式、面向应用的服务模式、面向效用的服务模式[11]。安筱鹏(2010)认为制造服务化的模式有基于产品效能提升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交易便捷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整合的增值服务、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到基于需求的服务[12]

3、制造服务化的驱动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