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民法律素养提升对策文献综述

 2022-08-18 02:08

我国公民法律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进去21世纪以来,公民法律素养话题不仅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公民的法治素养是公民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依法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良好的法治素养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需要。

关键词:法律素养; 法律意识; 法制认知;法律素养提升

文献综述

国内相关学者

通常我们所讲的“法治”这一概念一直到上世纪初期才由日本传入我国,梁启超作为国内最先用“法治”概念的思想家,认为法家学说是“法治主义”,而儒家学说其实是“人治主义”。当代中国,对于法治的要求是要严格依法办事。整个社会不仅要有良好的法律秩序,更要有高尚的法律精神,并且要以实现民主政治为最终目标。简言之,我国的法治建设就是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

张文显认为法治的标志并不在乎是否有无法律或是法律数量多少,甚至也不在乎法律实现的情况如何,而是法律究竟是否由人民自己制定并真正能够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他指出,法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也是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大力倡导法治,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步伐,在他看来,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是法治的过程。

李昌祖和赵玉林就公民法治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探究,指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对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法律规范、法律确立的制度、法律追求的价值的认识、理解、运用能力和信奉心态。”同时指出,公民法治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构建主要包含四个维度:“法治认知、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信仰。”

张冲把公民法治素养界定畏“接受法律调节和规范的社会主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认知、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人们队法律个法律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权利的法律保障、权利的法律约束、法律的正义性及司法独立性的认识和信仰等的意识综合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