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斯与杨宪益版《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服饰翻译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9 02: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及内容

《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高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带来了无限的研究价值,古今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多如繁星。到目前为止,《红楼梦》不仅在国内发行过包括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译本,超过三十种外文译本也应运而生。英文译本中霍克斯、闵福德所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版本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最为著名。

《红楼梦》当中体现出相当多文化元素,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用词出神入化,从人物穿着乃至配饰都是经过精细考量,其特有的中国特色也给翻译增加了很大难度。本文拟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主要人物为例,对比霍克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英译版本中对人物服饰的翻译,从文化视角分析翻译策略,从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不同服饰描写的必要性以及两种翻译版本的优势与不足。

  1. 理论基础及研究手段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韦努蒂是异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通顺的翻译标准,反对用目的语读者熟知的文化代替源语文化,从而为读者消除理解障碍的翻译标准。他主张译者应当开拓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红楼梦》时即采用了这种翻译策略。杨宪益夫妇旨在将中华文化之精髓传播出去,故在翻译时多采取异化策略。

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尤金·奈达( Eugene Nida)主张译者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奈达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霍克斯版本《红楼梦》便是采用了这一翻译策略,意在给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而非精准地将中华文化译入外国语言文化。

这两个译本的作者无论从语言处理能力方面还是在翻译能力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他们在处理文化内容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从而对原文内容的传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拟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服饰翻译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法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1. 文献综述

自霍氏与杨氏两种版本的诞生,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与对比从未间断,并集中于对译本翻译现象的讨论。《红楼梦》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衣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园林文化等等。而对于这些特有文化元素的翻译,更需要采用更为恰当的翻译策略。刘金保在2008年发表的《从lt;红楼梦gt;的英译对比谈“归化”与“异化”》中提到,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