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疼痛与想象的补偿——论八十年代前期知青小说的爱情叙事文献综述

 2022-08-30 10:08

文献综述

知青小说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批评家的极大关注,因此,目前学术界对知青小说研究论述也非常之丰富,研究角度也多种多样。根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视野,知青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一是关于几个重要的作家以及其作品的解读,二是关于知青小说中地域以及文化、民俗、生态的研究,三是对知青小说进行阶段性的或整体性的研究,四是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知青小说进行叙事研究。

在作家作品的相关研究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作家,比如梁晓声、叶辛、王安忆、张承志等,对他们的知青小说进行系统的研究,有不少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这些研究有一个演进的过程,从刚发表时的赞誉有加,如对于梁晓声,不少研究者认为其作品“在知青文学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董之林语),其中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还成为了梁晓声的代名词。但随着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渐渐逝去,研究者们渐渐沉淀下来,开始反思那一系列作品。目前,对梁晓声的作品进行客观地批评的论文有不少,比如陶东风《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的叙事模式与价值误区》中指出“(梁晓声作品)的叙事模式不仅在lsquo;知青rsquo;文学中很有代表性,而且体现了一种极具误导性、但又难以被察觉的关于那个时代的认识误区和价值误区”;寇荣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模式论》也反思其小说“人物扁平,主观情感外露,死亡结局雷同”等缺陷。王安忆虽不是以其知青小说而闻名,但对于其作品的研究热度却不减,江希硕士学位论文《王安忆知青小说研究》较为细致地梳理了王安忆从“雯雯系列”到“陈信的回归系列”,以及集中地论述了其小说的独特性及成因。对于重点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笔者就不一一赘述。

新时期以来,各种批评方法的传入,知青小说的研究也呈现了比较多样化的视角。这一类研究有的以知青“插队”的地域作为一个切入点,分析地缘文化与知青小说创作、发展的关系。车红梅博士学位论文《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论北大荒知青小说中的风俗描写》、专著《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等研究了北大荒知青文学中北大荒文化、风俗的独特魅力。高娇娇、海拉《内蒙古知青小说与草原文化关系研究——以lt;黑骏马gt;、lt;血色黄昏gt;和lt;狼图腾gt;为例》着重分析了内蒙古文化对知青小说的宗教、伦理、民俗、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有的研究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知青小说与生态文学的背离、“自然”审美视角的缺失以及生态意识的渐渐觉醒等。多角度的批评视角,使知青小说的研究更立体化、全面化。

知青小说的数量庞大,为此有些研究者分阶段、分时期研究阶段性的知青小说的整体概貌。郭小东是最早提出“知青小说”这个概念的论者,并在专著《中国知青文学史稿》中,将知青小说做了较为客观的分期,把1942年——1968年间的知青文学定义为前知青文学时期,1968——1979年间的知青文学定义为知青运动文学时期,把1979年至今的知青文学定义为后知青文学时期,同时又将各个时期的文学进行了颇为细致地划分,使知青文学有了一定的历史谱系。这对于笔者论述八十年代前期的知青文学也有了一定的帮助。另外的研究著作还有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论文有周诗婕《论“文革”时期公开出版的知青小说》、公子铭《论90年代以来知青小说中“理想主义”的流变》、陈莎莎《八九十年代知青小说的女性书写》、黄璐《延续与转变:新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创作研究》等。这些专著以及论文都试图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勾勒出一个时期的知青小说的特点。但是,单独研究“八十年代”这一知青小说创作繁盛时期的成果,还略有欠缺。

在诸多研究中,叙事研究的成果较为突出。专著有郭小东的《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知青文学的三个时期,“知青时期文学:活跃但是病态的一脉”、“知青追忆文学:集体追忆的历史书写”、“知青后文学:知青文学的另类表现”,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也进行了评论,从而挖掘知青小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形态。汪红英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也对新时期的知青小说有了一个细致的梳理,从政治书写到先锋书写再到人的书写的历时流变过程,同时具体地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乡恋叙事、理性叙事、颠覆叙事、伤痕叙事、日常叙事等的特征以及局限性。另外,也有单独研究某种叙事的成果,如吴志峰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知青文学(1966——1986)》(城乡叙事)、贺小娟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知青小说中的农民叙事》(农民叙事)、刘金香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知青小说乡土叙事的独特性及其局限》(乡土叙事)、李彦姝《论知青作家的动物叙事》(动物叙事)等等。但作为人类永恒母题的爱情,研究却略显逊色,仅有秦子涵硕士学位论文《当代知青文学中的爱情叙事》、郭小东《重归伊甸园:论知青文学的爱情模式》两篇较为细致地探讨知青小说中的爱情叙事的特点,另外还有一些专著、论文中片段式的提及。

就笔者所能目及,从总体上来看,对于知青小说爱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青小说爱情叙事的形态研究,二是知青文学爱情叙事的艺术研究以及它对于当代文学的价值,三是关注爱情对知青的重要意义及其中“女性写作”的独特魅力。

在爱情叙事的形态研究中,秦子涵硕士学位论文《当代知青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梳理了知青小说三个阶段爱情叙事的不同特点,“在lsquo;伤痕rsquo;阶段对爱的渴望与无奈”、“在lsquo;回归rsquo;阶段追忆爱的圣洁与创痛”、“在lsquo;反思rsquo;阶段对爱的迷失与畸变的思考”,这三个阶段的梳理对我们研究知青小说有了一个大方向上的把握。同时,在郭小东《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第十二章《当爱情发言的时候》也通过代表性的几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几种形态,与秦子涵不同的是他侧重的是爱情本身的描绘,是“一种灵魂的向往”、“苦闷而两难的选择”、“一种文化行为”等等。这些文章都为我们研究知青小说中爱情的描绘提供了一个全局性的视野和思路。

在爱情叙事的艺术特点及价值研究中,秦子涵硕士学位论文《当代知青文学中的爱情叙事》从“叙事的视角与人称、意象世界的建构、爱情书写中的死亡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爱情叙述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将其与“lsquo;十七年rsquo;文学的战歌模式”、“九十年代商业化背景下爱情叙事的欲歌模式”对比,体现了知青小说爱情叙事中一种理想与情爱互映模式,以及它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汪红英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也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知青小说叙事的艺术魅力,在涉及爱情描写方面的叙事艺术也稍做了分析与阐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