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7 02:07

网络时代的反“沉默螺旋理论”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反“沉默的螺旋”的产生和出现,是传统传播理论适应网络传播环境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络作为第四种大众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是否依然有效成为国内外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认为该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失效并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反“沉默的螺旋”。互联网络作为一个社会对大众言论更加理解和包容的产物,反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互联网络的兴起和普及的背景下产生,也必将会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矛盾共存,仍然对当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反“沉默的螺旋”:互联网络:少数派;网络舆论

一、引 言:

沉默的螺旋”理论曾经被认为是大众媒介下社会舆论形成的一般规律。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演变,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很多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方式,网络的匿名性也对“沉默的螺旋”的假设前提之一——“对孤独的恐惧”提出了挑战。网络时代,“意见气候”的形成过程有哪些改变?“从众心理”在舆论产生的过程中是否依旧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对2003年至2011年网络时代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的搜集,我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文献综述的整理,希望为今后的资料查询和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二、正 文:

  1.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的概念界定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发表的《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这一概念。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则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

姚 珺(2004)在《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中将“沉默的螺旋”总结为:为了防止孤立和受到社会制裁,一般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感觉一下“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现有的多数人意见相同或相近,便会较为大胆、积极地发表,如果发觉自己处于少数,便会迫于无形的舆论压力而趋向于保持沉默。于是舆论的形成 ,便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 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