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域下鬼畜视频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14 04:07

《亚文化视域下鬼畜视频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研究》

文献综述

一、鬼畜视频的发源与特征
1.鬼畜视频的发源
鬼畜视频是一种名为“音MAD”的短视频,发源于日本ACGN亚文化基Niconico视频网站,后通过跨文化传播在我国互联网环境下流行开来。鬼畜视频名称的来源是“音MAD”由日本传播到中国过程中发生一种误读,后逐渐普及并正式化。
国内鬼畜视频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 年。2008年5月16日,up主“无名飞翼”在弹幕视频网站Ac FUN中上传了视频《最终鬼畜蓝蓝路》。该视频转自日本弹幕网站Niconico,这一视视频后来也被up主“TSA”在弹幕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再次上传。
鬼畜视频在经历日本到中国跨文化传播、ACGN 亚文化站内传播和站外传播三个阶段后,鬼畜视频已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2.鬼畜视频的制作与文本特征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费繁在《后亚文化视角下的鬼畜视频传播研究》中总结出鬼畜视频具有以下特征:歌词文本上有意“空耳”引起误读制造笑点;与弹幕系统结合共同演奏鬼畜;歌词低俗伴随着大量脏话与性词汇;“搞基”的男同性恋氛围浓厚。同时,他认为这些特点结合后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鬼畜视频具有明显的后亚文化特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鬼畜视频消解了现代性构成的文化中心;鬼畜视频亚文化的参与群体部落化;鬼畜视频素材表现为一种亚文化资本。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丁慕涵在《基于伴随文本理论的鬼畜视频解读》一文中从伴随文本理论出发,分析探索了“鬼畜视频”的文本意义,认为“鬼畜视频”的受众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群体内受众通过自主选择进行鬼畜视频的传播,并通过评论因素、链接因素等表达对视频的感受,体现了鬼畜视频特殊的文本意义。
二、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产生、发展
虽然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亚文化”一词才逐渐开始使用,但是在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研究中,亚文化领域一直是他们研究的重点。1915 年,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er)就在《城市》一书中开始研究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
在之后芝加哥学派的亚文化研究中,青少年亚文化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阿尔伯特·科恩(Albert K.Cohen)在1955 年提出了青少年亚文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科恩
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认可和尊重,青少年群体亦是如此,但是社会现实是往往只有“成功人士”能够得到认同。青少年群体中的“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行为是为了解决自身在社会中种种现实构成的“地位挫折”(Status frustration)问题,包括工作地位底下、没有金钱等等。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拒绝和反抗,反抗行为进一步发展成越轨和犯罪。
贝克尔在科恩“问题解决”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麻吸食者和爵士音乐家群体后提出了“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 贝克尔认为:社会群体制订了规则,又将这一规则应用于某些人,通过将这些人“标签”为“局外人”,从而创造了越轨,因为侵犯规则就是越轨。也就是说,“越轨”不是越轨者本身的一种性质,而是应用人定规则并惩罚“冒者”的结果。越轨者就是那些被成功贴上越轨标签的人,越轨行为就是那些被成功贴上标签的行为。贝克尔的理论是突破性的,他让人们注意到,亚文化以及亚文化群体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由社会支配团体“创造”出来的。
伯明翰学派的菲尔·科恩也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问题解决”理论,在《亚文化冲突和工人阶级社会》一文中,从阶级角度阐释了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科恩运用民族志的方法调查了二战后伦敦东区,他认为战后住宅的发展,城区的改造,虽然改善了工人阶级的住房条件,但是带来的却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精神,这种为中产阶级而建的房屋破坏了原有的工人阶级社区,原来的贫民窟、破酒吧等维系工人阶级的场所消失了。而这时出现的种种青年亚文化——摩登族、光头仔、派克族等,实际上是青年群体为了解决工人阶级被摧毁的凝聚力的一种“想象式”尝试。科恩的研究思路影响了后续伯明翰学派对于种种亚文化的研究,“阶级”也成为了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标签。
而伯明翰学派的代表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的前言中说到:“我们研究的起点正是霍华德·贝克尔的《局外人》”。霍尔在他和托尼·杰斐逊等人合著的《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新的青年文化是不祥之兆,它的某些方面体现了新兴lsquo;大众文化rsquo;产生的那些最糟糕的影响——这种观点倾向于lsquo;削弱rsquo;工人阶级的行动和抵抗lsquo;活力rsquo;。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伯明翰学派受安东尼奥·葛兰(Antonio Gramci)文化霸权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亚文化研究思路——风格。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研究了摩登族(Mods)亚文化个案,赫伯迪格将摩登族头顶法式的覆耳发型,搭配一板一眼的衬衣和领带,意式和法式裁剪的窄身西服、尖头皮鞋,骑机车、使用兴奋剂以及一周5天都要跳舞的生活方式等种种符号特征归结为摩登族的“风格”。赫伯迪格肯定了摩登族这种风格的反抗特质,尤其是它那中与工人阶级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在与摇滚派(Rocker)这一更符合主流文化和父辈文化的亚文化发生冲突时,所体现出的突破和反叛精神。赫伯迪格总结认为,所有青年风格文化都将受到这样的威胁,被消费文化入侵,最后被主流文化中和。
后亚文化研究是为了应对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在当下后现代社会现实下失语的状况而被提出的。上世纪 80 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来临、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发展,自由主义勃兴,苏联解体,而中国也选择改革开放,尝试市场经济。这让伯明翰学派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那种战后的阶级矛盾语境不复存在,在传统的意识形态对抗和阶级对抗意识不断衰弱的状况下,过于强调亚文化“阶级反抗”政治属性在当下的后现代社会中难以解释种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
《后亚文化读本》的作者鲁伯特·魏策尔(Rubert Weinzierl)和大卫·马格尔顿(David Muggleton)提到:“后亚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新千年以来社会变革中发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致力于在此全球化主流文化与各地本土文化重新连接和重新结构的背景中,给予它一个理论说明,揭示它如何在这样错综复杂的重构重接中,产生种种新的混交文化星座”。两位学者的表述中,一方面,“新千年以后”作为一个时间上的节点被提出;另外,全球化文化同本土文化的重构产生的“混交文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同伯明翰时期明确的工人阶级青年群体明显不同。
国内学者陆扬在《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后亚文化同亚文的两个区别:后亚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和其鲜明的媒体意识。陆扬认为,如今的亚文化更加激进,更有可能在宏观政治方面产生影响。“亚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将不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真正的政治威胁”。其次,后亚文化研究强调的正是“各式各样的传媒形式,各尽所能,有助于最初是分散零落的片段聚合成日渐明晰的亚文化形态,一方面强化了它们的反叛色彩,一方面也延长了它们的生存周期”。
三、鬼畜视频体现出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暨南大学的林徐在《亚文化背景下鬼畜文化的传播机制》中,从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对“鬼畜”文化在我国的出现到风靡这一过程中的传播路径和流行机制进行了探讨。林徐认为“鬼畜视频”的流行是因为受众能够从中感受“惊喜”与“支配”,并将“鬼畜视频”特征归结为“戏谑”与“狂欢”。论文对鬼畜一词的来源进行了简单的追溯,并认为随着鬼畜元素在视频中的运用,其含义逐渐发生变化。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丁慕涵在《基于伴随文本理论的鬼畜视频解读》中提出,“鬼畜视频”是动漫文化背景下吐槽文化的集中体现,并非是通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而是通过展现视频制作者的视频剪辑能力和视频创作想法以获得群体内的认同。基于对动漫文化的了解,鬼畜视频的受众能够较为清晰地分辨出视频中使用的素材和人物,通过对视频中出现的图片、声音等内容来源的讨论,表达自己或喜欢或吐槽的不同感受。由于文化背景相同,受众间的互动和表达就能够被群体内其他成员所理解或者接受。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黄天鸿和张芹在《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一文中,将“鬼畜”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恶搞视频形式,认为“鬼畜视频”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与自身的结构变革,在近几年不断扩大影响范围,活跃于各大社交媒体中。认为“鬼畜”对传统视频的颠覆,不仅塑造了自身独立性,也隐藏着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而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柳在《颠覆与重构:狂欢理论视域下的鬼畜现象解读》一文中严肃提出,鬼畜通过对经典的解构和重组,采用戏谑无厘头的搞怪方式进行新的创作,使得原本严肃正经的文化内涵变得通俗乃至低俗。同时鬼畜的创作视频大多数都取材于经典影视剧片段、流行歌曲、明星个人甚至于二次元的卡通人物,并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再加工的鬼畜作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寄托了制作者的个人情感表达;另一种则是为了娱乐创作,以喜感荒唐的形式娱乐大众。作者认为,鬼畜视频与起源于狂欢节的狂欢理论在其外在特性上相符,即全民性和颠覆性。在“全民狂欢”中一切的仪式均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距离感的消失;二是插科打诨的戏谑形式;三是粗鄙和低俗的内容表达。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任晓琴也在《新媒体语境下鬼畜视频的传播现象研究》从消费主义和狂欢视域分析了鬼畜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下走红现象。任晓琴认为与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为“全民鬼畜”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她对鬼畜视频的传播做出价值反思。

资料编号:[8678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