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文字探讨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文献综述

 2022-08-21 11:08

基于环境文字探讨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

摘要:早期阅读教育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对阅读的主动性,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兴趣性,为正式学习书面文字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育,强调的是文字的工具性,学生通过文字获取信息以及表情达意。3-6岁的儿童对文字的视觉注视发展主要遵循“从图到字”的发展轨迹,对文字的加工越来越细节化,且文字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儿童对文字的视觉注意,进而影响教育效果。环境文字能够帮助儿童完成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文字材料。

关键字:幼小衔接 早期阅读 小学识字 文字注视 环境文字

讨论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问题,首先要关注学前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对识字教育分别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两个阶段对于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水平等有什么目标和要求。两者之间的目标存在什么不同,又因为不同目标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

  1. 早期阅读教育

(一)早期阅读教育概念和历史变化

早期阅读行为是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前期阅读和前期书写准备行为。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等。早期阅读行为培养是学前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早期,人们的对这一语言教育目标没有足够的重视,建国以来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2)、《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1981)、《幼儿园教育试行纲要(草案)》(1981)三个纲要中,学前语言教育目标都更重视语音、语用而缺乏早期阅读教育内容。

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中,文字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是比较严谨的,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语言就是从学习启蒙课本开始,生活中积累的文字经验比较少且单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喜欢接收生动美观且含义简洁明确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环境中涌现出越来也多独具特色的图文结合的阅读信息。学前儿童也能够在生活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经验,语言教育的目标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文件有1998《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赵寄生《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等,这些文件体现出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包括重视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说明要引发学前儿童的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基本能力。

二)培养早期阅读能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