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PPP模式风险分担的探讨文献综述

 2022-07-17 08:07

文献综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政府通过引入私营企业资金缓解了政府的资金约束,保证、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营;而私营企业则获得政府给予的长期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满足了自身的盈利需要,通过PPP 模式,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加大,为满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让社会资本通过招投标、特许经营的方式加入到项目中,承担设计、建造、运营、维护以及协助政府等工作,进而有效地缓解政府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压力。

兰冀聪(2017)[1]认为PPP 模式的实际应用,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市政道路等基础设计建设融资的难题,还也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项目存在的风险还能够有效的分担。推广市政道路PPP 项目,是适应“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做出的巨大举措。推广PPP模式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题的途径之一。

郭梅(2017)[2]认为在市政道路项目中运用PPP 模式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也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

一、国内研究情况

2017 年6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七部委下发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飞地经济”—— 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模式,首次正式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并向更大范围推广。该意见要求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加快统一市场建设,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陈铭、屈书安、张欣(2017)[3]指出在新区市政道路工程中运用PPP 模式,可以起到促进有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综合效益等作用,但对公共部

门和社会资本方双方都存在风险。只要双方利用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进行充分的风险防控和合理公平的风险分担,将风险降到最低,就会达到双赢的目的,进而体现PPP 模式的价值所在,是保证市政工程PPP 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兰冀聪(2017)[4]对市政道路PPP 模式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市政道路PPP 项目的运作模式和交易结构;重点提出市政道路PPP 项目实施的成功关键,即市政道路PPP 项目风险的合理分配、市政道路PPP 项目政府的付费机制、合理的政管理体制及法律环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