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珠江路红庙街区步行空间系统优化设计文献综述

 2022-07-18 09:07

文献综述

南京珠江路红庙街区步行空间系统优化设计

  1. 前言

面对冷漠的街道环境,路易斯·康指出:城市始于作为交往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源,但现在这些街道变成了没有情趣的运动通道,不再从属于与它共存的街道。所以“你只有路,而没有街道”。现代城市通常一味发展机动交通而忽略了步行交通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广场、步行街等典型公共空间备受城市建设关注,而与市民大众日常生活更加紧密相连的街道步行空间却罕有问津。[1]唤起对人性的整体范围的关注,是二十世纪后期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性化反映后工业时代的一种重要的人性觉悟,表明现代科学、哲学发展正从一个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转向人主体本身的研究这样一个显著的转变。首先阐述人性化的基本涵义,分析街道步行空间中步行活动的各种人性特征,引导出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点和设计基本原则,以此作为全面展开城市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契合街道步行空间体系的整体性,由宏观层次到微观层次,从城市规划、设计中寻求整体统筹策略,在城市整体交通系统设计中改善步行活动的安全性与活动能力,协调临街建筑与步行空间的紧密互动活动关系,在街道步行空间的具体环境设施设计中体现最细微的人性化关怀。

二.正文

1.研究背景

城市机动交通的迅猛发展是现代诸多日新月异的新兴城市的相辅相成的产物。机动交通工程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新城区、新工业的开发,道路先行。汽车发明以前,城市道路作为单纯的街道,供马车、人力车、自行车、行人使用,这些交通工具速度很低,行人与它们和平相处,街道具有宜人的尺度,充满亲切的生活气氛。汽车问世以后,这种共存结构逐渐被单一的“汽车模式空间”所代替,城市空间的发展成了一个不断满足机动化发展要求的过程[2]。现代城市生活、生产对能源、材料、产品、信息、人员流通的量与效率的高要求,致使任何一个现代大都市都无法完全放弃机动交通而回归步行交通[3]。一直以来,人们关注机动交通的建设,依赖机动交通运输的强大机动性来实现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但所谓物极必反,一味地强调城市的高速发展,强调城市的机动性,建成的城市往往是汽车尺度的城市,而不是步行尺度的城市。其普遍特点是街道被机动交通侵蚀沦为冷漠的交通通道,由地下到地面,再到上空,车道层层重叠,交错盘绕,汽车无每时每刻都在疾驰。

后工业时代,电子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物质生产逐渐转移为信息生产,物质运输逐渐转移为信息传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购买各种物品,浏览世界无尽信息,可以相距千里而面对面交谈。但这使更多人放弃了直接交流和公共活动,只通过无线电和互联网络联系,街道上只有汽车在疾驰,城市愈加冷漠。这是一个非常功利的社会。

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国内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