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传统村落保护与综合提升规划文献综述

 2023-08-29 10: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 苗族村寨(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交互影响下逐渐演变形成的,其聚落形态、空间结构、建筑样式等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和“意向性”。干栏建筑是贵州山地最普遍的建筑形式,也是贵州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基本单元。吊脚楼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宗族关系、风水文化和宗教习俗的强烈影响,成为较有特色的苗族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当前,从建筑学、地理学、民俗文化学等角度对苗族村寨的形成、聚落文化、空间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苗寨有的依靠山体而建,从山麓、山腰一直修到山顶,呈垂直分布。选址在山麓的村落,将平坦的谷地或盆地留作农田,村落则沿等高线向上延伸,;苗民山腰择地而居,山坡上开垦梯田,躬耕自食;又或是坐落在山顶,农林并举。另一部分村落选择在河谷阶地,即靠近河流的地方安家,那里有土壤相对肥沃,又有溪流可以灌溉,住在此地区的村民,同山麓村寨一样,不在平地上建房,而是将房子修建在山坡上,这样既不占用肥沃的土地,又可避免水冲压沙,还方便上山砍柴放牧。总而言之,苗族传统村落依山傍水,村落建设充分适应地形、气候,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苗族的先民对村落选址有“向阳、背山、面水”三条要领,而耕地作为村民的生活支柱,在村落中也占据相当高的地位。因此,即使各村落面对不同的复杂变化的地形,村寨最终都呈现“山—水—宅—田”的独特空间序列。

黔东南苗族村寨选址的一般性规则是坐北朝南,靠山面水。苗寨的北面通常是群山连绵,阻挡冬季凛冽的北风,村寨选择南面山腰,海拔较低的山顶部位立寨。一方面,山脚河谷地带日照有限,潮气更甚,不宜居住;另一方面,苗寨人口增长,村寨规模扩大,新建的吊脚楼一般由山顶、山腰向山脚发展,在山腰立寨,为未来村寨扩张提供可能性。山和水的自然环境是苗寨空间的重要部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顺应和尊重,使村落整体呈现出与周边山水浑然一体的特征。

3、 苗寨自然边界一般在村落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人为边界则是村落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多结合自然边界共同组成村落的外围防御体系。随着村落发展不断变化,人为边界总有不断扩展的趋势,当村落人口增长达到稳定的状态或自然资源达到饱和的状态时,人为边界才最终确定具体的形式和形态,农田、道路、寨门、城墙、水塘、古树群以及连续的建筑立面等都可以构成村落的人为边界。传统村落中农田是最普遍存在的人为边界形式,农田环绕在村落四周,既方便生产生活,也成为村落有形的保护边界。

4、 苗寨内的通户路往往沿着山地地形的变化,蜿蜒曲折,穿梭在吊脚楼之间,很难辨别是先修路还是先建房。沿着小路往往能看到吊脚楼与石板路交互错杂产生有趣的空间,有新建的吊脚楼通过石梯、通户路与主路相连,也有的吊脚楼横跨石板路之上。几十到几百户规模的村寨一般有一到两条主路,指向芦笙场、寨门、公共服务点等,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支路通常平行于连通各家各户。

5、 苗寨的公共空间节点以寨门、风雨桥、采鼓场(芦笙坪)、水井、古树、土地庙、椎牛场、晒谷坪等为主。

(1)寨门:寨门是进入苗族村寨的视觉标志。寨门曾有防御外敌的功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村寨不再面临外敌的威胁,这项功能也就因此渐渐消失了,但它仍旧是苗寨凝聚力的标志。苗寨寨门的形式丰富多样,多为牌楼、凉亭、桥、木桩、古树等等。

(2)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是贵州、广西等地苗、侗族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形式。黔东南苗族聚居村寨的溪流上,大都耸立着一座苗族建筑风格浓郁的风雨桥,既能连接河两岸,还可方便行人们歇脚,同时也是苗家人迎宾的重要场所。

(3)采鼓场:歌舞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的苗族没有文字,他们民族的历史变迁大都用歌曲、舞蹈和服饰等形式代代相传。每逢节庆,苗家人都会盛装聚集在一起,跳芦笙、踩鼓舞、木鼓舞等,来表达对节日的庆祝和对先民的祭奠。这个相聚起舞的地方就是苗寨中的采鼓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