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五号线建设对文保建筑密集老城区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01 02:11
  1. 文件综述(或国内研究现状):

叶大华、王军辉充分搜集相关地质资料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评价旧城保护区地铁沿线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了北京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所需要考虑的旧城保护问题,特别从北京旧城地质条件、旧城文物古建的结构与地基基础特征入手分析,讨论了地铁建设期间可能对旧城产生的施工扰动作用,根据文物保护要求,提出保护措施、保护原则等建议。

陈爱侠、董小林、杨莉研究了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该工程沿线的古建筑进行保护,通过类比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古建筑产生的振动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扰动不会影响古建筑的安全;同时,建设产生的振动影响在古建筑的振动允许限值内。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对古建筑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古建筑加固方案和工程减振措施。

刘畅、王健以北京地铁19 号线右安门外—牛街双线区间盾构隧道施工为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了施工数值模拟计算,通过与类似地质条件下地表沉降实测值进行比较和对计算参数的修正,分析了不同施工条件下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和参数的计算结果,使该工程盾构施工过程中对临近建筑沉降影响的预测更加符合实际。

冯长胜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灵境胡同—西四区间盾构下穿万松老人塔的工程实践, 通过地层变形特点和原因分析, 提出盾构施工过程中控制地层变形的措施, 为地铁盾构下穿古建筑乃至其它建筑物施工提供一些借鉴。

孟学文结合地铁五号线18标东四站—张自忠路站、和平里北街站—雍和宫站盾构区间施工实测,论述了施工单位实行盾构施工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使Phi;6.14盾构在北京地区黏土层、分析砂层和砂卵石层中掘进,将地面沉降控制到10mm以内,顺利穿越了东四北大街的老民房区和天坛公园古建筑。

曹艳、王苗、陈贝、陈爱侠通过实测和类比分析的方法,探讨西安市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及六号线二期工程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古建筑产生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地铁盾构施工会造成一定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其中明城墙区段地面沉降量1.87~7.50 mm,钟楼区段地面沉降量0.21~1.40 mm,分别满足文物部门要求的15 mm和5 mm的沉降指标。运营期由于线路运行对古建筑产生振动影响,其中明城墙承重结构最高处的振动速度为0.07~0.18 mm/s,钟楼台基和木结构承重结构最高处的振动速度为0.06~0.15 mm/s,满足古建筑0.15~0.20 mm/s 振动标准限值。地铁项目建设对古建筑产生的环境影响可控。

陈莉莉、冯丽分析了地铁建设对古建筑的影响,从古建筑加固、施工工法、运营减振、规划设计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吴昌将、长子新、丁文其、张登雨结合上海地铁11号线侧穿古建筑的实际工程,采用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最新型的MJS桩基施工预加固与新建隧道侧穿引起的邻近古建筑的沉降进行了深入研究。整个施工力学的全过程对建筑物的影响分为桩基施工扰动阶段、上行线穿越阶段和下行线穿越阶段3个阶段。其中先期桩基施工扰动的影响相对显著,但由于MJS桩的保护作用,上行线穿越影响次之,下行线穿越影响最小。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桩基施工的预加固与隧道左侧建筑物的存在,使得地表的沉降槽与传统的形式有较大区别;同时,地表的水平位移分布规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外,由于隔离桩的保护,大大减少了盾构掘进对地表以及建筑物沉降的影响。现场监测与数值计算的结果对比分析也表明两者所反映的规律较一致,其数值差别较小,进而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张承客、李宁针对西安地铁二号线绕穿西安钟楼古建筑问题,建立能够反映钟楼台基青砖及砖土之间接缝和上部木结构的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输入位移边界荷载方法来模拟盾构施工对钟楼古建筑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有无隔离排桩下钟楼关键部位沉降量、沉降差、局部倾斜、应力大小及上部木结构构件的内力,并依此确定地层沉降控制标准,为地下开挖经过钟楼等含有木质结构古建筑的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蔺云宏根据北门地区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给出了西安地铁二号线质构施工穿越西安城墙业门时的加固方案,采用钻孔桩加固和袖阀管注桨加固对城墙基础进行加固,建议了城墙外部和城门洞的加固措施,制定了变形监测方案。加固设计方案针对性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