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都市的净土–教堂的光影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2022-08-04 11:08

场所精神的存在

摘要: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哲学渊源

“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对建筑场所精神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异彩纷呈的时期。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引入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多种思想和主义,并与建筑相结合开花结果。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的“场所精神”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它的理论的直接源泉则是现象学的理论。

一、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

一个按照现代主义设计手法设计的,现了柯布西耶式的“空中街道”理想的帕鲁艾特—伊戈住宅区,于1972年7月15日被炸毁,这宣布了现代建筑的死亡(查尔斯·詹克斯)。功能主义已经使得众多的场所发生很大的改变,传统的人类聚落的特质已经瓦解或是无可挽回的沦丧了,传统意义的街道和广场已不复存在。总之,城市在“消亡”,场所已失落。

在整个20世纪,众多建筑理论流派虽然百花齐放,但均未完善。现代主义过于追求被简单划分了的功能,语言学和符号学(把建筑当成一种传统的符号来研究)使建筑流于表面和肤浅的形式主义,类型学在实践中不顾对象偶然的功能因素而专注于“原型”形式,追求个性与特色也是时代对新的理论的呼唤。

面对众多思想,舒尔茨自己也承认建筑学上的重要问题已经被其他人研究了。他的选择是通过阅读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来理解建筑学,现象学理论的非物质、非理性主义研究方法被历史选择来作为众多建筑理论的补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