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系统规划研究——以南京六合区绿道系统为例-4文献综述

 2022-10-24 11:1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绿道”作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绿道是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良好、以休闲功能为主的绿色开敞空,也是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区域绿道是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

随着城镇化快速进程的发展,针对城市出现的用地无序扩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绿道规划能够有效地遏制城市蔓延,保护和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间,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倡导下,绿道建设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实践活动,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针对绿道选线的研究文献对相关概念和理论、选线方法与评价进行详述。

  1. 相关概念

1.1 绿道概念

首先,绿道规划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阶段一,关注于社会问题和美学的公园路(parkway)的发展与成熟;阶段二,生态学开始主导规划与设计;阶段三,绿道系统化与网络化发展及其关注多元化。这一阶段规划主旨则是为了寻求生态、文化、社会和美学目标之间的平衡。

在《美国的绿道》一书中,Charles Little 基于绿道使用的目的,将绿道定义为沿着河岸、溪谷、山脊或者已用于游憩的铁路等自然走廊人为建立的线性开放空间,包括风景道、可供人行和骑行的通道;它是将公园、自然保护区、具有文化特征的历史遗迹与人口稠密地区相连接的开放空间连接器,也可称之为某些地带或者线性公园(Little C.E,1990)。我国住建部在《绿道设计导则》中将绿道定义为: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1.2 绿道分类

随着学者们对绿道实践的不断探索,绿道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前进,并且逐渐开始对绿道进行分类。

早期Charles Little在《美国的绿道》一书中根据绿道的使用目的不同将绿道分为五类:(1)城市河道,作为被遗忘或被破坏的沿海边缘的重建计划的一部分河的城市绿道;(2)休闲绿道,设有各种路径或小径,通常距离比较长,一般基于自然走廊和运河,废弃铁路和其他公共道路;(3)具有生态意义的自然廊道,通常沿河、溪流和脊线,以提供野生动物迁移和“特定互换”,可进行自然研究和徒步旅行;(4)风景和历史路线,通常沿着公路或高速公路(或不太常见的水路),连接风景名胜或历史遗迹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提供沿着路线或至少从汽车下车的可进入的人行通道;(5)综合绿道系统或网络,通常基于自然地貌如山谷和山脊,但有时只是绿道组合的随机,创造一个可替代城市或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