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比较研究——以M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8 02:08

关于“社会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对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高校培养出来的社工专业人才远远达不到需求。从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社会工作本科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的问题;国内学者还重点分析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对学生专业认同感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本文将以“中国知网”作为搜集资料的来源,将学者对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研究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社会认同;专业认同感;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一、文献综述

自1979年,国家决定将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后,我国学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在高校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是被学校调剂分配的,也就是说,学生们选择这一专业的自愿度并不高;加上高校教学条件的种种限制,以及社会多数群体对这一专业的不了解等等原因,造成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不高。基于这一背景,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研究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知网”作为搜集资料的来源,并进行归纳整理。截至2019年10月19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专业认同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1568条结果,其中,国外文献共有894条结果;以“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72条结果,而在国外文献的搜索中没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搜索结果。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认同的研究主要分为“专业认同”研究和“职业认同”研究。“专业认同”研究又主要以影响因素探析和对策研究为主,认同感的状况研究次之。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一)国内对“社会认同”的研究

社会认同理论是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泰弗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 (或她)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张莹瑞,佐斌认为,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 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 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 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2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