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流行词的社会学分析——以微博平台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4 11:08

文献综述

  1. 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流行词社会学分析的研究

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网络流行词的应用也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时尚手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群体,也是对新起语言反应最快的群体,他们与网络的连接尤为密切。网络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不仅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成为了他们相互沟通、获取信息和增进情谊的重要途径,并使其渐渐习惯于运用网络流行词作为交流、联系外界的语言载体。

  1. 关于亚文化的研究

亚文化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周山东、刘芳认为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在当前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生认同和追随主流文化依然盛行,另一方面更多的亚文化在互联网的助推之下恣意成长,形成大学校园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亚文化景观。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是更大限度地发挥主流文化的正能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1]

  1. 关于网络流行词的研究

所谓 “网络流行词”,其界定多样,就是在网络世界中运用并流行的新词语。这些新词新语是在网络交际交流中由网友们所创造的,并为网友们引以为时尚而喜欢运用的。网络流行词,源于网络,运用于网络,流行于网络。

王艳芳在《—年中国网络语言研究》一文中阐释了网络语言的概念。她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相关的名词术语和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的语言,也就是网友间使用的有独特风格的惯用语,如一些常用词语和符号等;从狭义来讲仅指人际交流旳语言。从性质上来定义,网络语言不是一种新的语言,而是一种新生的社会方言,是以网络作为传播介质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系统,其主体是网民。[2]对网络语言较为典型的界定是史灿方在《语言规范与语言应用探索》中,他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在特定的语境(网络环境)下,由特定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所使用创造的以母语为基础,夹杂大量专用图形符号、简略语符号、谐音表达和特定语法的在群体内通行的社会方言。这种语言不仅在网络上流行,

还渗透到报刊、广播等大众媒体,逐渐形成了社会流行语。[3]

网络流行词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二者的起源与界定有异曲同工之处。关于网络新词语的概念,也有少部分学者加以论述。魏春芝在《对汉语新词的认识》中,她将新词概括为通过各种途径新创造出来的词形或是有了新语义的原有词形。这里它仅仅是产生了新的形式、新的意义或新的用法的词语。她强调新词的突出特点是“新”,不能仅仅把“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的词语”作为“新词”的定义,而要考虑词的结构体,从词形、词义和用法上来区分。[4]

刘天明在《网络新词语新探》中提到网络新词语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新创并广泛使用的词语和符号。[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