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及原因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1 09:08

文献综述

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一个新兴的群体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御宅族”,“御宅族”在高校中的分布尤其密集。本文就对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导致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做深入的研究探讨。大学生“宅居”群体的问题多种多样,不仅在于他们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周围人群的看法也同样在侵蚀他们。如何有效彻底的帮助“宅居”大学生摆脱“宅”标签,更好的融入群体,融入社会,是一个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查阅浏览近年来对于该现象的期刊、论文,综合文献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结合自身所处的校园现况,寻找特色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宅”现象、宅居

【正文】大学生“宅”现象是近年来逐渐普遍的一种特殊现象,虽然有许多学者关注并发表相关文章,但是却没有引起很好的反响。这一现象一出现就深深植根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甚至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宅”现象正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在“宅”群体的身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他们有的不注重个人仪表、有的逃避与人的交谈、有的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甚至有的可以长时间足不出宿舍,对于这些已经出现明显问题的大学生,及时的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大学并不关注学生的闲暇活动,对于出现的这种现象没有做相应的应对措施,反而任由其发展,对于“宅”现象的放任影响严重,学者发现“宅”现象不单单是懒惰,它的出现背后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和社会原因,理清这些问题,是杜绝“宅”现象的关键。近年来关于“宅”现象的研究概况大致如下:

1、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

杨敏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虚拟生活的实证调查研究——以“宅”生活现状为例》的调查研究表明,3.7%的大学生已成为标准的“宅男宅女”,近三成为“准宅男宅女”,虽然六成多的大学生没有表现出“宅”的所有特征,但根据其他两项调查数据表明,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向“宅”生活方式靠拢。[1]张燕从手机依赖调查入手,得到的结果显示约有75.7%的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手机依赖情况,手机依赖的现象较为普遍。陆明在《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中的调查研究表明,在1008名被试中,有67.3%的学生认为自己宿舍有“宅”现象。“宅”的类型分为“浅宅族”、“半宅族”、“深宅族”,这三类人群的比例分别为18.1%、14.9%、3.3%。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宅”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1. 高校大学生“宅”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

东浩纪指出[2]:“在后现代信息饱和的语境下,年轻族群沉迷于手机、网络、商店构筑的消极体制中,忽略了周围的社会人际交往,导致理性的退化,出现了lsquo;动物化rsquo;的倾向,即依靠类似动物的直觉与反应对事物进行判断。”[3]“宅”是一个外来词汇,“宅”现象起源于日本,“御宅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中国本地化后,群体表征有所异化。[4]网络的普及是大学校园“宅”现象产生的关键性因素。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的需求间存有差距是大学生“宅”现象的主要原因。党曲楠[5]则关注到传统家庭模式的演变和代际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

林春[6]从中国当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外在作用来分析这一现象。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社会结构状态的过渡,其具体内容表现为结构的转换、机制的转轨、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转变。[7]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乃至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然而在这种急剧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和价值观冲突,社会丑恶现象泛起,社会控制机制缺失,使得青年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致使出现行为无序、反叛、道德失范等状态。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度下跌,对他人的信任感下降,甚至对家庭也不再有安全感,所以宁愿寻求自己的孤立空间,在虚拟世界里满足自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