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以对日食用蔬菜出口为例文献综述

 2022-09-30 03:09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20世纪70年代,粗放经济大行其道,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界开始出现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为手段,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新型贸易保护的声音。《世界贸易的绿色化》一书首次提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和思想, 该书认为, 在国际贸易中, 各国应将环境保护的思想纳入其中并予以优先考虑, 每个国家都应采取必要的关税和非关税手段来限制不符合环境污染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在上世纪80年代, 国外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相关的贸易壁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之中对国际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方面。主要形成两方面主流观点:一是利用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 自由贸易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且绿色贸易壁垒不但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还会有积极的社会福利效应;二是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会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 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 也不利于增加社会福利。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也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全球第一的国家。在全球的出口市场上, 中国商品深受到绿色贸易壁垒所苦。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以来,国内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展开了广泛性的研究, 早期的文献研究主要着眼于绿色壁垒的状况,包括表现形式、特点、成因、影响等的介绍和归纳,其中对绿色壁垒的产生原因、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研究颇多。近年来,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介绍归纳转向运用专业的经济学工具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的生成,经济效应转变,涉及到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不同经济效应,分析工具开始使用引力模型,均衡分析法等,研究逐渐深入。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结论有: 曾凡银的研究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壳层结构,可以分为全球性条款、区域性协定和国别性措施,不同层次呈现梯度增强且突破难度增大的特点;邵帆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成因的博弈分析发现现实中发展水平相当的两国虽然都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在动机, 但有时能够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达到双赢;但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这种带有针对性的贸易政策, 同时通过发展本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来改变现状;徐维,贾金荣选取2000—2009年中国出口日本、美国、欧盟( 以贸易量最大的德国为例)农产品贸易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10 年间发达国家实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江凌,陈玛丽则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研究,探究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出口国的福利效用变化,发现短期对出口国具有消极影响,但在长期对出口国具有积极影响;崔宁波、张正岩的研究采用了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GTAP) , 假设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商业化种植后, 情景模拟日本提高大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食类产品的经济影响。并根据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影响情况分别从农食类产品自身、企业自律、预警设置及市场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绿色壁垒的壳层结构及其效应研究[J]. 曾凡银.财贸经济,2004(06):70-74 97

[2]绿色贸易壁垒成因的博弈分析[J]. 邵帆.价格月刊,2011(08):61-6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