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态条件下交通出行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3 10:08

文献综述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研究非常态条件下的交通出行行为,基于常规交通模型建立专用模型来处理非常态条件下的交通。本文材料主要来源于有关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期刊和学术论文等。

苑盛成,王刚桥,马晔风,张辉(2015)在《基于实时数据的应急交通疏散仿真方法研究》点明:在常态下广泛适用的传统仿真模型和基于数据的模型,通常难以直接应用在非常态情景中;提出了基于实时数据的应急交通疏散仿真方法,通过融合仿真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使仿真系统能够兼容常态与非常态仿真计算,增强了其在非常态下的适应能力。

严新平,熊伟(2008)在《非常态事件下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研究》中在所提出的非常态事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包括交通需求、交通行为和路网可靠性等方面。提出应加强非常态交通信息的采集、交通流的诱导及控制,重视实时交通状态的判别以及路网交通流的预测。通过构建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分析其功能流程,指出了建立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最后,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分别探讨了在非常态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采用何种策略科学地应对。事实表明,研究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提高应对非常态事件的能力,降低事后损失,对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杨环宇(2017)在《非常态事件下高速公路路网交通运行现状评价方法研究》中通过基础交通参数分析以及交通参数可得性分析,最终选取道路交通饱和度、路段平均行程速度、时间占有率、路段平均行程延误四个参数为指标,通过将多个指标逆指标化处理和归一化处理,构建非常态事件下高速路网交通运行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为非常态事件发生后高速公路的用户主体提供支持保障。

龙雪琴,王建军,关宏志(2015)在《交通事故下出行者非理性出行行为研究》基于前景理论,研究交通事故下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规律。应用前景理论,考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出行者出行总花费时间作为出行效用,提出出行者路径选择的效用函数;然后通过分析出行者效用函数的分布规律,在出行效用连续随机分布的条件下,建立出行者感知效用模型。通过连续函数离散化方法构建出行者路径选择模型。通过一个算例,描述非理性条件下出行者选择行为,并分析交通事故的特征对效用值和选择结果的影响,说明感知效用为0的参考点并不是路径实际效用分布的期望值,而是比期望值小。

顾玉磊,陈文强,吴群琪(2012)在《特大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决策研究》以居民常规出行方式(步行和乘公交车)为研究对象,以期望效用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居民出行时间价值损失最小为约束条件,构建居民出行行为的马尔科夫决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定的出行范围内,居民出行行为决策与居民的出行时间价值关系密切,出行时间价值越高,选择可靠性高、时间价值实现风险低的出行方式概率越大。

赵晓辉,吴兵,董治,李林波(2009)在《大型活动中心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研究》在对大型活动中心交通供需特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论证了大型活动中心需要采取交通需求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分别从活动中心活动参与者以及过境出行者两个不同群体的角度提出了大型活动中心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具体目标和关键问题。并以上海市浦东三林体育中心为研究对象,对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大型活动中心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进行了实例分析。

陈玲娟,王殿海(2016)在《短时交通事故影响下的换道行为研究》中为研究交通事故影响下非平衡态的出行行为,建立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出行者在面临延误时的换道出行模型。无信息出行者到达事故路段,计算实际走行时间与出发前预算时间的延误超过容忍值时,部分出发者中途换道;有信息出行者在出发前通过实时信息调整出发时刻和出行路径,且在途中任一存在有效转移路径的节点处选择中途换道,两类出行者均依据转移系数确定流量换道概率。利用路段传输模型加载流量,计算走行时间及车流密度,并作为实时信息发布给出行者。算例比较了3种选择机制下的路网性能,结果表明:信息度越高,事故期间路网拥挤程度越低,但换道概率增大,稳定性较差;反之信息度越低,路网拥挤程度越高,但路网稳定性较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