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制备吉非替尼微细颗粒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19 07:12

摘要:超临界抗溶剂法是一种新型超细微粒制备技术,现在已经的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制备吉非替尼超细微粒的制备及该仪器的使用,还测了影响微粒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进样速率及根据单因素测定结果的正交表设计。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吉非替尼;粒径的影响因素

  1. 课题背景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SAS)技术是由P.M.Gallagher等人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 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制备超细化微粒技术。其主要过程是将要制成纳米或微米的固体溶质溶于某一溶剂(通常为有机溶剂)中形成溶液,再将该溶液迅速喷洒在SCF(Supercritical Fluid,通常是超临界CO2)中。由于溶液中的溶质在SCF中溶解度极小,但溶剂却能与SCF较好互溶。因此SCF将溶剂反溶,溶液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极大的过饱和度,促使溶质以纳米或微米颗粒形式析出。该技术与传统的微粒制备技术相比优点在于产品的粒径小、分布窄;晶型易控制;不易丧失产品的生物活性;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等。

吉非替尼是阿斯利康公司研发出的全球首个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作为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域的选择性抑制剂,主要是在体内与三磷腺苷竞争跟 EGFR 的结合来发挥其抗肿瘤活性,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动物实验表明,吉非替尼生物利用度约为50%,采用口服的给药的方式,药物在体内吸收缓慢,给药3-7h后出现血浆峰浓度。在抗肿瘤药物应用中,针对如何减小药物粒径,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趋势明显。

  1. 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正确使用超临界流体结晶装置制备。

2.选用哪种有机溶剂效果较好。

3.确定温度、压力、吉非替尼浓度、进液流速这四个因素对粒径的影响。

4.正确设计正交实验获得最优制备工艺。

  1. 可行性分析

因为固体溶质溶于某一溶剂(通常为有机溶剂)中形成溶液,再将该溶液迅速喷洒在SCF(Supercritical Fluid,通常是超临界CO2)中。由于溶液中的溶质在SCF中溶解度极小,但溶剂却能与SCF较好互溶。因此SCF将溶剂反溶,溶液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极大的过饱和度,促使溶质以纳米或微米颗粒形式析出。该技术与传统的微粒制备技术相比优点在于产品的粒径小、分布窄;晶型易控制;不易丧失产品的生物活性;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等。所以该方案是可行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