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荧光探针设计、合成及性质检测文献综述

 2023-02-16 06: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荧光光谱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在分析化学,特别是生物分析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大多数生物分子本身无荧光或荧光较弱, 检测灵敏度较低, 为使之高灵敏地检出, 人们用强荧光的标记试剂或荧光生成试剂与待测物进行标记或衍生,生成具有高荧光强度的共价或非共价结合的物质,使检出限大大降低。

目前用于标记或衍生的荧光试剂主要有荧光素类、罗丹明类、邻苯二甲醛(OPA)类等化合物,它们本身或衍生产物具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但最大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多小于600 nm。而对生物样品而言,其样品基体和一些杂质在此区域也会有吸收或荧光,再加上光散射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背景干扰,限制了荧光分析法灵敏度的提高。相对于常规荧光(lambda;em lt; 600=''gt;检测而言,在近红外荧光(lambda;emgt; 600 nm)光区,生物样品基体光吸收或荧光强度很小,因而背景干扰大大降低,并且由于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随波长的增加,拉曼散射迅速减小,使散射干扰也大为减少。因此 ,近红外荧光染料显示出在生物分析中显示出优越性。

二、实验内容

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合成一种近红外荧光探针

2检测此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三、研究难点

合成近红外荧光探针的条件需要摸索并逐步优化

四、进度安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