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对栀子中三种主要成分提取方式的比较及炮制前后含量变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8 04:12

开题报告内容:

1、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属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栀子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名木丹,是中国传统中药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栀子的药理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现,因此对栀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自汉代《注解伤寒论》以来,不同的医书中均有对栀子炮制的记载,但炮制的方式和辅料不一。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去皮”法,宋代《太平圣惠方》用“槌碎”法,《普济本事方》却用“烧存性”,《妇人良方》用“炒法”,元代《丹溪心法》有“炒焦”和“治血病炒黑用”的记载,而明代《万氏女科》中则采用“酒炒”,清代《本草备要》中更有“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的记载。栀子的炮制方法在文献中记载的有炒黄、炒焦、炒炭、姜制、酒制等10余种,而使用较多且记载入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的仅炒栀子和焦栀子两种。

大量研究表明,栀子中的主要成分有环烯醚萜苷类、有机酸酯类和色素类这三类成分。本实验对环烯醚萜苷类和有机酸酯类成分进行研究。栀子苷和京尼平龙胆二糖苷为环烯醚萜苷类的代表性物质,绿原酸为有机酸酯类的代表性物质。绿原酸具有抗炎、利胆、抗病毒、促进胃液分泌及止血作用,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栀子苷具有缓泻、镇痛、利胆、抗炎、治疗软组织损伤以及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胰淀粉酶等作用。炮制后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导致药理作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课题研究炒制和焦制对栀子中这三种成分的含量的影响和除去炮制,提取方式的不同对这三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影响。对绿原酸,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和栀子苷的提取工艺做出进一步的优化,更为全面的表现了不同提取方式对栀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情况以及炮制对栀子中有效成分的影响,对栀子生品和炮制品加以区别,为栀子的运用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及手段:

本课题利用HPLC法测定生栀子,炒栀子和焦栀子中绿原酸,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和栀子苷的含量,对炮制前后三种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探讨和研究。采用水煎液醇沉,70%乙醇回流1h,纯甲醇超声30min以及70%甲醇超声30min这四种提取方式对炮制前后栀子中的三种主要成分分别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比较各种方式的提取效率。利用高效液相法,通过对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明确炮制对栀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主要参考文献:

[1]黄榕,叶媄媄,梁东.中药栀子炮制的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03,15(1):37-39.

[2]胡冬梅.药栀子炮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