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氧鬼臼毒素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28 10: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鬼臼类物质去氧鬼臼毒素是存在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八角莲属(DysosmaWoodson)、桃儿七属(Sinopodophyllum Ying)、山荷叶属(DiphylleiaMichx)等生植物中的一类天然木脂素类化合物,该类植物属小檗科, 计有八角莲属、桃儿七属和山荷叶属等共约12种。我国分布有上述3属约10种, 除内蒙、新疆、山西、山东未见记录外, 其它省均有分布。甘肃、青海、西藏、陕西、四川分布的主要是桃儿七属。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去氧鬼臼毒素的药理作用被不断的开发和了解。主要有:抗癌作用:去氧鬼臼毒素对人体鼻咽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保肝作用;其他作用:去氧鬼臼毒素具有抗病毒,抑菌,杀虫作用其中在临床上主要以抗肿瘤,保肝,抗病毒这三个方面为应用。

鬼臼毒素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追溯到1820年, 当时美洲鬼臼( PodophyllumpeltotumL. ) 和喜马拉雅山区鬼臼( Podophyllumemodi Wall. ) 的干燥根被当地人用来通泻驱虫, 而它的根的不溶性提取物鬼臼脂素也曾被列入美国和几个欧洲国家的药典。1861年, Bentley发现了鬼臼脂素的抗肿瘤活性, 从而开始了抗肿瘤物质的分离、利用方面的研究。1880年, Podwys-sotzki 分离出了鬼臼毒素, 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 不能阐明其结构。1942年, Kaplan证实了鬼臼脂素对肿瘤生长的治疗效果, 接着King和Sullivan阐明了鬼臼脂素与秋水仙碱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 即阻止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微管束的形成。这些研究引起了人们对鬼臼毒素类物质的兴趣。

鬼臼毒素虽然具有抗肿瘤作用, 但由于毒性大, 不能内服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其化学结构具有多个官能团, 启发人们去改造这些基团, 自50年代起, 曾合成了数以千计的鬼臼毒素衍生物, 并从中筛选出了SP-G( 鬼臼毒素葡萄糖与苯甲醛的缩合产物), SP-I( 鬼臼酸乙基酰肼),依托伯甙( VP-16-213, Etoposide)和替尼伯甙( VM-26, Teniposide)等几种活性高的抗肿瘤药物。

人们对鬼臼毒素类抗癌药物进行了研究, 在构效关系、作用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表明, 鬼臼毒素衍生物由于结构的不同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4′位为甲氧基的鬼臼毒素衍生物主要作用于微管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使其停止于M期,即阻止微管蛋白形成微管; 4′位为羟基的鬼臼毒素衍生物则是通过DNA拓扑异构酶II 而起作用, 使细胞周期终止于G期( DNA合成前期)。

鬼臼毒素类似物在医药上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 已明确鬼臼毒素类似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对去氧鬼臼毒素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理亦已有研究,但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仍有不少的问题有待于解决。鬼臼类物质自然资源很丰富, 鬼臼类植物、峨参和砂地柏等多种植物中均含此类物质。鬼臼毒素提取工艺简单, 便于得到, 为我国开展鬼臼毒素类似物在医药上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拟研究的问题

本次试验研究的目的是初步研究去氧鬼臼毒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为成药性分析和进一步研究案提供依据。大鼠给药取血后测定其血药浓度绘制相关药时曲线从而求算相关药代参数。

三、 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