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内核的合成及自组装的初步调控文献综述

 2022-12-08 16:15:37

空白膜剂的制备

背景:膜剂是近年来制剂领域研究发展的一种新剂型,是用溶剂溶 解成膜材料(如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卡波姆等)及药物制成的外用涂剂使用时涂于患处,溶剂挥发后形成的薄膜可以保护创面,同时逐渐释放所含的药物以达到治疗作用,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传统敷料和绷带使用及拆除过程中的痛苦,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并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 应。《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2010年版均收载了膜剂药品。

材料:膜剂成型主要取决于成膜材料。用于成膜的材料有天然高分子物质,如明胶、阿拉伯胶、琼脂、海藻酸及其盐、纤维素衍生物等;合成高分子物质,常用的有丙烯类、乙烯类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烯醇( PVA)、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及丙烯酸树脂类等。其中最常用的成膜材料为聚乙烯醇。该材料系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微有特殊臭和味。国内应用的多为PVA05-88和17-88两种规格。平均聚合度分别为500和1700。后者聚合度大则分子量大,因而水中溶解度较小而粘度较大。该两种规格醇解度均为88%,此时水溶性最好,在温水中能很快溶解,4%水溶液pH约为6。PVA形成的凝胶已被广泛地用作药物载体,除了因其具有高亲水性外,还因为其可生物降解、无毒且具有很好的溶胀性能。而且PVA对药物或其他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没有选择性,使得该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此外该材料还具有很好的成膜性能和分散药物的性能。通过分子设计,选择合适的改性剂,通过对反应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时间等合成条件的研究,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路线,制备出水速溶(溶解时间为75s)和力学性能好(抗张强度为29.82MPa、断裂伸长率为330.97%)膜材料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不同载药率的载药膜,并对载药膜的溶解性、释药性能、力学性能、稳定性、热稳定性等进行充分研究,研究表明,该模材料上述性能均较好。另外,壳聚糖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被溶菌酶降解以及无免疫原型等医学功能和药物作用等性质,可促进组织修复,进行免疫调节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成膜性等优点,因而其在医药、生物材料及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类似地,前人研究表明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使得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被广泛地用在载药及环保等方面。但由于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欠佳影响其使用,通过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短切、纯化、酸化,然后与壳聚糖共混,制备了MWNTs/壳聚糖纳米复合膜,对其力学性能的初步研究表明,MWNTs的引入能显著增强壳聚糖膜的抗张强度,但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为增强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我们采用将MWNTs进行壳聚糖的共价修饰以期获得性能更为优越的复合膜,并通过FTIR、TG、TEM、13CNMR和1HMNR对共价修饰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与MWNTs之间的确形成了共价键,实现了MWNTs的天然高分子共价修饰,为制备功能化壳聚糖/ MWNTs膜奠定了基础。此类新型功能膜材料尤其是载药膜材料的研究在化学、生命科学及材料科学交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明确的应用前景。

制备:常膜剂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工业大生产可使用涂膜机,采用流涎法来制备。本实验小量制备膜剂可采用刮板法,即选用大小适宜、表面平整的玻璃板,洗净,擦干,撒上少许滑石粉,(或涂上少许液状石蜡等其它脱膜剂),用洁净纱布擦去。然后将浆液倒上,用有一定间距的刮刀(或玻璃棒)将其刮平后置一定温度的烘箱中干燥即可。除用脱膜剂外,尚可用保鲜膜、聚乙烯薄膜为“垫材”,其脱膜效果更佳。以聚乙烯薄膜为垫材制备药膜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玻璃板以75%乙醇涂擦一遍,趁湿铺上一张两边宽于玻璃板的聚乙烯薄膜,(即一般食品袋之薄膜),驱除残留气泡,使薄膜紧密、平展地贴于玻璃板上,再把两边宽出部分贴在玻璃板反面,使薄膜固定即可用于制备药膜。此法不但易揭膜,且可把此聚乙烯薄膜作为药膜的衬材一起剪裁,于临用时揭膜。如采用保鲜膜为垫材,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则可直接贴于玻璃板上,不用涂擦乙醇及驱除残留气泡,操作较以聚乙烯薄膜作为垫材更为简便。

评价方法研究:膜剂透过皮肤给药,给药的关键是如何促进药物渗透,使药物进入毛细血管发挥治疗效果。首先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动力学性质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药物相对分子质量、溶解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参数估计药物的透皮渗透性能,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剂量、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和最小血药浓度等分析透皮给药的可行性进行透皮促渗方法研究。透皮吸收研究既可以明确药物的释放机制,为临床确定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提供实验依据,也可以优化促透剂等辅料的使。目前促进涂膜剂药物吸收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途径。物理学方法包括: 除去角质层、离子渗透法、电致孔法超声波法和温热热能法等。化学方法包括: 脂质类物质的合成、角质层去脂质化、化学吸收促进剂的合用及前体药物的合成。生物学途径主要包括: 生物转化前体药物的合成和皮肤代谢抑制剂的合成戴鼎等。

临床应用:涂膜剂多用于治疗烧伤皮肤炎症或通过口腔给药的疾病,开发上市的涂膜剂种类不多目前多为医院制剂,但临床上已经开始使用。尤其适用于老人、小孩等特殊患者。

展望与小结:膜剂的制备工艺简单无首过效应且毒副作用较小,并且涂膜能使药物在局部持续地保持触,缓慢释药高浓度,增强疗效。 同时药膜覆盖创面,有效地保护了创伤组织,并且药膜可长期与患者接触。药物成膜后还可以避免弄脏衣物,使用方便但涂膜剂药用成膜材料较少且缺乏好的质量评价方法,建议可对成膜时间、黏度、每日剂量等参数作出相应规定。

参考文献:

1.金玲,王锦玉,仝燕 ,董美虹,,马振山,王琳. 涂膜剂研究概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04.18(8)

2.Febriyenti,Azmin Mohd.Physical evaluations of Haruan spray for wound dressing and wound healing.Inter J Drug delivery,2011(3):1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