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分析及分子机制初探文献综述

 2022-12-10 02:12


课题背景: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专性需氧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铜绿假单胞菌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或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烧伤患者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菌可造成死亡。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beta;-内酰胺抗生素,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强大的亲和力,对ESBL酶表现出超高的稳定性,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产ESBL酶肠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但碳青霉烯类但可被金属beta;-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临床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导致产超广谱beta;-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ESBL)菌株不断增多,耐药率不断增高。常用抗菌药物以下几类:抑制细胞壁合成:beta;-内酰胺类、糖肽类、氨基磷酸肽类;破坏细胞质膜:多粘菌素;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抑制代谢过程:磺胺类。而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有:通透性降低和(或)外排系统,导致到达靶位的抗菌药物减少,无法达到有效浓度;靶位修饰包括:靶位改变、靶位数量增多(高产);抗菌药物灭活(这是最常见的获得性耐药机制)。

因而对临床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分析及分子机制初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分离自不同地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存在较大差别,且流行克隆亦呈现多样化。该研究可阐明分离自云南各地区的CRE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我省CRE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其次,有助于微生物实验室在掌握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表型及基因型的基础上,从实验室的角度探寻快速检测抗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方法。然后可以弄清不同医院耐药菌株间是否存在同源性,找出流行株及流行规律并采取有效手段打断细菌的传播链,减低院内感染几率,降低医疗成本。最后,掌握本地区抗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存在的流行情况,可以更加精确地辨别和追踪细菌感染或者污染的来源,确定抗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传播途径,对流行耐药进行监测,并预防控制流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流程:

菌株采集及鉴定

1、菌株

1.1 菌株收集:实验菌株收集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景东县人民医院烧伤科;临床患者年龄为2-43岁之间,采集患者住院48h及术后创口分泌物,作常规细菌培养,获得共计21株菌。

1.2 菌株鉴定:采用ATP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美国BD公司)进行细菌鉴定,鉴定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的菌株作为实验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