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6 02: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心理需求满足

心理需求是个体在某种重要而有用或必不可少的事物的匮乏,缺失或被剥夺时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即人对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而未满足的需求是行为的内在动力。为了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必须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主动性的心理状态,完成一定的任务来解决问题。人的意志和决心也需要积极地推动形成和发展,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产生主动性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需求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BPNT)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也是其他重要研究的基础(Deciamp;Ryan,2000)。该理论提出胜任力、自主性与与他人关系的满足是促进个体的人格及认知结构成长与完善的条件。

基于心理需求满足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心理需求满足和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李敏(2014)研究了中学教师工作投入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越高,越容易投入到工作。教师的劳动是受尊重的个体行为,当教师对教学工作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进行自主的安排和自由的发挥,教学行为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和支持,则自主性需求的满足程度就越高,就越能激发教师全身心的专注于教学工作;其次,在工作环境中,教师越感到自己被团队所接纳,受到领导重视,并与同事关系融洽,在团队中有强烈的归属感,就越容易促使教师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van Hooff 和De Pater(2019)研究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和工作幸福感之间的日常关系,研究表明不论需求强度如何,员工在工作时能够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求非常重要,工作中相关心理需求满足对自主性和胜任力的需求和对他们的幸福都有益。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心理需求满足对新生代员工工作幸福感,对组织绩效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罗于川,2018)。但目前国内的研究中还比较缺乏心理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动机理论的视角研究心理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

(二)员工主动行为

Frese 和 Fay(2001)认为员工主动行为表现为员工自发地、主动地克服障碍以实现目标的工作行为,并提出主动行为的三个特征,分别为自发性(self-starting)、前瞻性(proactive)及持续性(persisting)。Grant 等(2009)在其研究中将主动行为定义为员工以提升自己及改善环境为目标做出的具有期望性的行为。Griffin 等(2007)则提出,员工主动行为是员工自发地采取行动改进工作系统或拓展自己的角色,强调个体在实现自身及组织目标过程中的自主性。后来Parker等(2010)对主动行为内涵的探讨成为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其研究发现主动行为可以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分为三个范畴,第一范畴是个体与环境的主动契合行为,即个体主动将自身的个人特质与所在环境相匹配,并自觉主动地做出改变;第二范畴是主动改变环境的行为,即员工主动设置目标以改变和完善组织内部的软、硬环境。第三范畴是宏观视角下的主动行为即组织为了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主动审视外部环境,主动识别威胁与机会,使组织与外部环境契合。不同学者对主动行为的内涵有不同的划分,但其研究均存在共同点,即主动行为主要作用于员工自身与组织环境两个层面。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探讨了员工主动行为的前因变量及其作用机制,其中个体层面的研究可归纳为特质论、动机论和情感论三个方面,而组织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环境不确定性、工作自主和领导责任感三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动机论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被激励并保持特定的兴奋水平,进而产生对胜任力、自主和于他人关系的基本需求。而主动行为具有的挑战性本质可以满足个体的这些需求。

基于主动行为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主动行为与需求方面的前因之间的关系。吴剑希(2017)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视角研究了主管的指导行为对员工自主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主管的指导行为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基本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自主行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显著的绩效,最终为企业实现价值;张宏远,赵曙明,范丽君(2018)研究了心理需求满足是否有助于员工主动行为,研究表明心理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具体到四个需求时,依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主性工作的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 职业生涯前景的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 组织和谐氛围的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积极的情感归属需求满足对员工主动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本文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立足国内企业情境,研究心理需求满足与员工主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

(三)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完善的理论构架以及丰富的思想内容。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内在动机,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果路径,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与改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也是其他重要研究的基础(Deciamp;Ryan,2000)。该理论提出胜任、自主、与他人的关系满足是促进个体的人格及认知结构成长与完善的条件。这三种心理需要是普适性的,与生俱来的,所有个体都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并且趋向于满足这些需要的环境。如果社会环境支持并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那么人类的动机和天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人类自身也能健康成长。基本心理需求理论阐述了环境因素通过内在心理需要的中介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这一因果模型的构建为自我决定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逻辑基础。张剑等(2011)指出根据SDT,企业可以通过授权提高员工工作自主性,从而增强工作满意度,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增加员工的胜任感,加强团队建设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自我决定理论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在员工的自主性动机、管理者对员工的自主性支持、工作绩效、员工幸福感、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