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况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04:08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现况综述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缩写为H.pylori或HP)是一种定植于人体胃部的病原菌,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1]。H. pylori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 感染后一般难以自发清除而导致终身感染,除非进行根除治疗 [2]。有数据显示,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总感染率达56.22%,某些地区更是达到80%以上 [3]。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程度不同,受性别、年龄、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感染;危险因素;现况

一、文献综述

自1983年Warren 及 Marshall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H. pylori以来,对于幽门螺杆菌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7,9]。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状致病菌,特异性定植于胃上皮细胞,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恶性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主要的世界性传染病,世界上大约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病因子[1,7,8]。而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6.22%,部分地区如西藏,高达感染率高达80%-90%[3],属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

当前,关于幽门螺杆菌的部分研究已经得到证实。幽门螺杆菌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密切。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淋巴瘤的致病因素[9]。多项研究表明,H.pylori进行消化道并定植后与病变黏膜发生特异性黏附,菌体所含尿素酶、空泡毒素、磷脂等可进一步破坏黏膜屏障,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性细胞浸润,释放炎性介质和氧自由基,导致肠道组织癌变,进而引发胃癌[4]

H.pylori可以通过“口—口” 和“胃—口”传播,但其经“口—口”传播的精确路径并不清楚[2]。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H.pylori的感染与多种因素存在关联。人口学因素有:年龄、性别、BMI、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家庭成员数量等。生活习惯因素有:抽烟、饮酒、饮茶饮咖啡、饮食习惯等。慢性胃肠症状及其他慢性病因素也可能会增加或降低H.pylori的感染率。

1.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1.1国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