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高危性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1 04:08

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社会认知理论对个体、行为、环境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行了阐述,为设计和实施综合性行为指导和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了指导。高危性行为会导致各种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我国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状况令人担忧,尽早完善指导性干预措施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的指导为主要视角,对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性行为和性健康教育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分析影响大学生性行为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社会认知理论; 大学生性行为; 高危性行为;性健康教育

一、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性行为观念逐渐向“开放型”转化,性行为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并且首次性行为年龄也不断提前[1]。有研究[1]表明,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9.38岁,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37.2%;多个性伴侣发生率33.2% ;青少年妊娠发生率15.1%。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危性行为定义和内容

“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课题组将性行为定义为人类个体之间有意识地触摸自己或性伴侣身上的性敏感区域的行为。所谓高危性行为(sexual risk behaviors),是指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包括HIV感染和AIDS)及非意愿性妊娠等的与性相关的一系列健康危险行为的总称[2],包括有多个性伴侣、性交时不采用保护性措施、临时性伴侣、金钱交易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等。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他们处于从校园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会经历许多人生中的重大转变,例如恋爱、性行为、婚姻等,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婚恋问题、艾滋病的问题、健康性行为问题、意外怀孕等问题也会越来多,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相关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国内外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及研究现状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的高危性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了解现状和报告统计结果。有一项对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的meta分析显示,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率在5.27%-34.26%之间,总体发生率为15.18%[3]。有研究指出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是有性行为学生的28 .0% [4]。在郭佩佩等人调查的4244名对象中,发生过高危性行为者1429人( 33. 67% ) [5]。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高危性行为发生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多性伴侣和临时性伴侣是高危性行为的主要类型,发生高危性行为可能性较大的是男学生、来自城市和高年级的学生[4]。2004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调查报告称,中国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或无所谓态度者己占90 %以上[6]。2016年对马鞍山市4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知道如何使用安全套的学生占70.5%,男生的知晓率高于女生[7]。有学者对90后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缺乏性健康知识,对艾滋病有不合理的恐惧,然而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却十分有限[8]。22篇有关青少年妊娠的文献研究显示,有过性行为的青少年中15.1%的调查对象发生过妊娠经历,青少年妊娠的影响因素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而且会带来多种不良后果[9]。诸多的研究已经证实[10],高危性行为会导致各种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