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文献综述

 2022-09-03 10:09

微文化及文学碎片化现象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这种注重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产生巨大影响。“微文化”背景下,文学生态所呈现的具有后现代特点的碎片化趋势,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焦点。这种现象在有利于文学作品的快速传播的同时,也造成阅读浅化快餐化、文化狂欢、精英文化削弱等。诸多学者从多角度梳理此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探索此现象的影响。

关键词:微文化;碎片化;后现代;文学价值

一、文献综述

随着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这种注重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产生巨大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文学生态所呈现的具有后现代特点的碎片化趋势,也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

(一)“微文化”探析

关于“微文化”的研究,国内与国外研究在数量、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国外的微博发展较为成熟,多采用定量研究,对微博的研究重心主要围绕技术角度和应用角度展开。如Holotescu等人通过对微博应用与Web2.0的比较研究得出,微博用户的信息的创立和转发一般是以一种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微博用户都有一种草根心态和平民情节,愿意通过匿名、趣名或昵称等符号形式来更新自己的微博状态和信息。Akshay等人对微博现象进行观察,从而对用户意图与社区层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国外的微博研究相对于国内,也有一定的研究积累,但因微博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本国国情不符,大部分研究成果无法借鉴。

而国内方面,近年来,学界对“微文化”这种新文化形态的研究渐次展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微文化的内涵,以微文化的的产生原因、内涵以及特征为主,已发表了有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童登峰的《“微文化”自由与规范》、李存的《先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游敏惠的《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等文,从“微文化”所借助的媒介角度对“微文化”进行探索;张鸿声的《无“微”不至:当代微文化解读》、蒲清平等人的《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周宪的《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等文,则更侧重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索“微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