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名利场》的反讽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13 11:11

文 献 综 述

语用学理论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近年来形成了文学语用学,核心思想是言语行为理论。《名利场》是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反讽是小说的主题,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研究小说反讽效果为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分析小说中对话的会话含义是如何达成讽刺的以及探讨小说主要包含几种不同类型的反讽言语行为,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小说的可行性。理解并深入分析小说对话语言特色,为生活中语言交际提供参考。

  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奥斯汀,1962)。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在奥斯汀研究基础上,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约翰・塞尔(1979)对言语行为进行补充和分类,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 陈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2. 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热潮。约翰・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在1962年的出版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奥斯汀创立言语行为理论后,在塞尔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下,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言语行为成为了西方哲学、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研究核心。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投入到了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中,言语行为理论因而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应用。Blum-Kulka,House amp; Kasper ( 1989 ) 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言语行为,进行跨文化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Tsohatzidis ( 1990 )应用典型引申理论( prototypetheory )重新考察言语行为的性质以及言与行之间的关系。Thornburg amp; Panther ( 1997 )在塞尔的基础上提出间接言语行为可用借代来加以描述,认为人们可用一个言语行为来借代另一个言语行为,言语事件和其它事件一样,可以被视为一个有结构的行为场景,按其发生的时段可分为前段、核心段、结果段和后段。Verschueren ( 1999 ) 虽然对塞尔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对言语的分类从心理状态、适配范围和施事目的三个方面展开,但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在结构上局限于句子层,言语不是以完整话语出现,不能用来分析深层的复杂结构。Mey认为奥斯汀和塞尔总是使用与之相关的即具有某一特定言语行为的话语,但这种分类没有考虑到言语的语境条件和参照人。Levinson认为塞尔虽然改进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分类,但缺少原则基础。Allwood ( 1976 ) , Hancher ( 1979 ) , Bach amp; Harnish ( 1979 ) 等也提出了自己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许国璋(1991)据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作译作《论语言与语言学》,首次将言语行为理论引入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开始成为语用学和新理论。国内有许多学者对言语理论从哲学、认知、语义等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顾曰国(1994)认为Austin的分类仍旧有缺陷,主要是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分类后内容庞杂混乱,把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等同于对施事动词的分类。刘焕辉(1995)探讨了汉语言语言语行为问题,总结出汉语的七种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实现的若干条件等。孙淑芳(1998)也认为正是因为奥斯汀在对取效行为的概念将行为等同于效果所以导致后来一些学者对取效行为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 已经确立,这一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在各种语言科研中lsquo;行为rsquo;这一概念常被用作研究的基 点。”(何兆熊 2000:86)赵敦华 ( 2001 )认为奥斯汀对表达语义行为谈得极少也没有深入探讨完成语旨行为(即施事行为)与取得语效行为 ( 即取效行为) 的关系意义与句法对完成意旨行为(即施事行为)的限制等问题认为奥斯汀的思想重区别不重比较联系分析有余综合不足。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引进消化后将其运用到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反讽

3.1反讽定义

“Irony”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 《理想国》中,特指“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即一种自贬式佯装的诡辩风格。因此,一般认为反讽始于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意思是反话、反诘。反讽是指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人类很早之前就十分关注反讽,自柏拉图以来,就对反讽这种语言现象做过许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总的来讲,苏格拉底之前,反讽表示说大话或轻蔑,内涵是否定的,“含有狡猾、嘲笑、伪装和欺骗之意“” ( 柏拉图)。苏格拉底之后,定义为“意义与所说的相反”,但有很多修正和补充,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肯定一面也有否定一面,“用表扬来责备或用责备来表扬”,是一种高雅的玩笑形式( Aristotle,1886)。《牛津文学术语词典》(2000)列出了五种反讽表现形态:言辞反讽、结构反讽、戏剧反讽、悲剧反讽和宇宙反讽。可见反讽难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肖莉(2005)认为反讽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方式,一种思维原则,一种生存策略。反讽已经成为了一种批判手段而不仅仅是表达一种目的了。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