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Bear文献综述

 2022-07-24 09:07

文献综述

1.前言

威廉·福克纳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被称为美国意识流的先驱者。他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创作了一套悲壮恢宏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展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关于福克纳的研究,其研究大都集中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南方情结,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

《熊》可以称作为福克纳小说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典型叙事小说。有两个文本,短篇用于发布于杂志上的《熊》相比起福克纳其他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并未引起评论家们过多的关注。随后在1942年出版的《去吧,摩西》一书中中篇《熊》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更为广泛和深刻,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述。本文将着重分析《熊》的内涵,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

2.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都未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有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并不精彩。1979年,福克纳家乡的密西西比大学首次以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为主题召开了国际研讨会。这标志着其短篇小说在欧美国家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

自此之后,每年密西西比大学都会举办“福克纳和约克塔纳帕法”研讨会。在2004年第三届国际福克纳研讨会上,也门共和国伊比比大学的教授阿尼尔·K·卜拉萨德在论文“Faulkner and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Semiotics of Culture,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Bear”中,从新兴的生态主义批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熊》。

《熊》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优秀作品,评论家丹尼尔·霍夫曼认为《熊》在福克纳小说中地地位可以和《比利·巴德》在梅尔维尔作品中的地位以及《老人与海》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相媲美。艾琳娜·波特根据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指出福克纳在《熊》中把自然写成一种永恒的、女性化的神圣境界,但他把自然拉入人类语言与叙述的势力范围的做法则又重复了那种令他哀伤的损害自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