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代际鄙视链的形成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15 07:07

《网络环境中代际鄙视链的形成机制》文献综述

一、鄙视链的出现及其成因

1.鄙视链的出现

较早提出这个名词的是《南方都市报》一篇题为“鄙视链”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各种生活中流行的“鄙视链”现象,比如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韩剧的等等。越“小众”,越特立独行越有鄙视的资本。这种鄙视逐渐发展,形成一根链条,如同食物链一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向上逐级攀比,向下逐级鄙视。在这根链条中,每一个人都是鄙视者,也是被鄙视者,如此循环往复。

若是追根溯源,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就提到过“文人相轻,先轻后重”。然而这个词在几千年后竟然会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一条条“相轻”的鄙视链,相互“践踏”,相互倾轧。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讲到,于是那些在容貌、身材、技能上有优势的人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产生了虚荣心和轻视,另一部分人则产生了羞耻心和羡慕,这就是鄙视的前身。

鄙视由来已久,而鄙视链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如果说鄙视链作为一个热词,最初只是反映了个体的习惯品味,那么经由大众媒体敏锐捕捉、反复传播,并在网络平台的各种社交应用中迅速普及、广泛发酵后获得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共鸣。

2.鄙视链的成因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鄙视链的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重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鄙视链体现出了对于社会群体的再区分,而且这种区分的维度十分广泛,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区域、年龄等许多层面,经济地位、社会资本、思想观念、价值定位、文化取向的差异性建构起了鄙视链条上的不同群体。鄙视链既是社会阶层分化重塑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收入不平等、发展不均衡社会现实的准确描述。

从青年成长的角度看,鄙视链体现出了互联网时代文化种类的丰富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互联网介入年轻一代的生活已经成为日常,青年人的生活境遇和价值追求就这样通过五花八门的鄙视链勾连起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