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风味人间》走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文献综述

 2022-07-15 19:12:39

《新媒体环境下lt;风味人间gt;走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文献综述

  1. 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研究
  2. 美食纪录片的研究

以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热播为起点,央视和地方电视台及视频网站创作播出了一批以饮食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纪录片,代表性作品包括《寻味顺德》(央视纪录频道2016年)、《新疆味道》 (新疆卫视2015年)、《人生一串》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2016年)等。这些作品尽管创作主旨不同、叙事视角差异,但从内容选材、编导风格、制播模式等层面形成了趋同性和类型化的特征。这类以饮食作为拍摄的切入点,以食物与地域的空间关系、食物与历史变迁的时间关系、食物与人的生存境遇之间的情感关系为表达主旨,注重纪录片的审美认知与情感共鸣效果的纪录片类型也就统称为美食纪录片。

自《舌尖上的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后,对美食类纪录片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部分是对美食纪录片这个行业发展的思考,如:郭学文的《是昙花一现还是类型化载体?——我国美食纪录片的隐忧与未来》,作者认为存在“工业化生产模式带来的产品繁荣与类型窠臼”,“美食纪录片的奇观叙事与故事弱化”,“ 受众体验层面的消费满足和文化空虚”这三大隐忧,并提出对应改善措施。

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则是基于某部具体作品细化出一个角度深入研究,如:艺术美学视角研究方向,黄沁的《试探析美食纪录片的情节架构和镜头运用——以纪录片lt;宴间小长春bull;福州肉燕gt;为例》,基于《宴间小长春bull;福州肉燕》细谈美食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拍摄对象的选择、叙事方法以及镜头拍摄与运用。文化政治视角研究方向,如:熊力颖的《纪录片构建文化中国形象的启示——以lt;舌尖上的中国gt;为例》,探究出《舌尖》在“国际化视角选题”,“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制作水准”这三方面对于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叙事学视角研究的如:赵博翀的《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探究——以毕业作品lt;馋痨经上海美食游gt;为例》,通过情景再现的叙事表达、画面选择与叙事结构、人物采访与叙事逻辑以及解说词的叙事特征四个方面来探究其叙事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研究,这类文章有尤佳妮的《基于受众视角探讨中国纪录片在亚洲的传播效果——以lt;舌尖上的中国Ⅱgt;为例》,探讨亚洲受众对于中国纪录片的普遍性和差异化的接受情况,从而得出基于传播效果的启示。

  1. 《风味人间》的基本概况

《风味人间》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和企鹅影视联合制作的美食探索纪录片,由陈晓卿任总导演。该片共8集,包括《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灯火》7集正片以及花絮《风味之旅》,从多种角度探索和解读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该片于2018年10月28日至12月16日每周日21:00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浙江卫视同步播出。 该片于2018年10月28日上线3小时,播放量破亿。上线12小时,播放量破1.4亿。2018年11月18日,网络播放量破4亿。豆瓣评分高达9.1。

  1. 《风味人间》的研究视角

纪录片《风味人间》迅速火爆并拥有全民性热度的成功使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因其完结时间较晚,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较少。在中国知网以主题词为“风味人间”进行检索,相关研究文章共计6篇,其中期刊3篇,报纸3篇,大多为采访及报道(2018年12月27日14:19)。其研究视角大多基于整体进行多角度研究没有细分,如:肖清的《lt;风味人间gt;:中国美食纪录片新范式》,文章从仪式化传播、视听语言、故事化表现及内容关照等几方面,诠释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新范式。孙冰的《美食有情,风土难离——专访lt;舌尖上的中国gt;lt;风味人间gt;导演陈晓卿》,通过对总导演陈晓卿的采访来谈记录片《风味人间》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基于《舌尖》的原班团队,这档新节目无处不透露出让我们熟悉的味道,变的是《风味人间》不再只是讲中国的美食,而是延伸到了全球六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加入了中西方美食的对比。此外,在拍摄制作方面也有了很大创新,通过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影机,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等新方式来带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李夏至的《lt;风味人间gt;回归美食,提取“舌尖精髓”》和李智、李贝多的《眼神确认,风味升级——评美食纪录片lt;风味人间gt;》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能否“妥善地处理好讲故事与记录美食之间的关系”是《风味人间》是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1. 传播学的理论研究
  2. 5W模式的研究

(一)理论视角

5W模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32年提出,后来经过修正、补充,于1948年发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正式确立了5W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该模式清楚地阐释了社会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五个构成要素,揭示了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点,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至于在传播学领域形成了相应的5项专门研究,即“传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二)“5W模式”的研究内容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