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中巧妙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9 03:09

《科学课程中巧妙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的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被认为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一千多名学习能力超越常人的儿童进行的延续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表明,高成就者与低成就者在心理层面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理想、进取心、自信心、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而智力因素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因此,近年来教育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以促进他们全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想要成功地完成学习活动,并且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还要具有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必要的注意力来集中状态和谦逊、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潜质。以上这些良好的个性特征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其发挥状态如何,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生要提高整体科学素质,就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毅力和足够自信心,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在学习科学的整个过程就会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不理想,科学素质难以提高,就会阻碍素质教育的进展,所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好坏,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也很大。从小处的课堂实际教学来说,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符合新大纲的教学要求的。

  1. 研究现状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山大于1935年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来的。自80年代以来,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与智力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非智力因素的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 “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三)、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四)、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方法 及量化问题。

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在这里并不想就一些纯粹学术类的问题如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与智力的关系等问题作具体的阐述,我只想就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的研究现状做一下较为详细的综述。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非智力因素”,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写道:“ 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被称为非智力因素。这是就广义来说的。从狭义来讲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而言。”同时他又将非智力因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和上面的广义概念的定义大致相同。第二个层次把“非智力因素”具体定义为五个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个层次就更具体为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顽强性、独立性这十二项因素。

不少学者也提出了他们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90年代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⒈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能够表现出来的,与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整体。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它们是①个性倾向性;②情绪和意志;③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申继亮,1990年)。⒉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 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年),⒊非智力因素即价值性心理因素(马兆掌,1 992年)。⒋非智力因素是指除能力以外的个性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倾向性、性格和气质(郝德永、周武军, 1993年)。5.在意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就是非智力因素(张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