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寓言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3 12:05:56

文献综述

寓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儿童文学文体,寓言一直以来便是学者及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笔者以“寓言”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近35年(1984-2019)的著作、期刊、硕博士论文及会议论文,分析筛选后共得到有关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文章187篇,笔者可及的范围内发现近35年出版的对寓言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共有7部,但其中多是对寓言进行本体论研究,如顾建华的《寓言:哲理的诗篇》、陈蒲清的《中国古代寓言史》等。至于对寓言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的专著却没有一篇,学者们对寓言教学的著述散见于《童话寓言及其教学》、《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等专著之中。纵观近30年来关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谓“理论观点丛生,实践方式多样”。鉴于此,认真梳理、回顾、分析、总结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研究,对于语文新课改精神的落实、阅读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寓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1)对寓言概念的研究

①我国寓言概念及其发展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干练。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1]]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阐述寓言的概念: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2]]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为了在政治主张上战胜对方,为了阐明自已的观点,互相辩论,往往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谚语。通过艺术加工,用鲜明生动的代替议论进行激烈的争辨斗争。[[3]]“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古人对寓言的阐释有二:一是有所寄托的话。《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4]]陆德明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二是指托辞以寓意。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元祐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5]]明王琼《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6]]

寓言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列子》、《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7]]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所以说寓言来源于民间。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现在有收录中国寓言的书籍《中国寓言》。[[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