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淳于地望变迁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5 10:49:32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摘要:传统的主流观点认知中,对于古淳于的地望,都认为是在现今安丘县东北的淳于。但是随着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山东省泰安市相继出土了“淳于右造”戈、“淳于左造”戈等青铜器。对于古淳于的地望,与传统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本文将梳理传世文献之中,所载的与淳于地望相关的史料,将之归纳整理并最终呈现,以期能够对传世文献所载淳于地望的变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地望变迁; 淳于; 杞国; 泰安; 安丘; 潍水; 汶水;

一、文献综述

淳于,又名州邑,夏商属斟寻国地。周武王灭斟寻,封淳于公于此,为州国,又名淳于国,淳于城因此而得名。春秋时,杞国东迁并攻灭州国,将淳于城作为新的国都。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楚国攻灭杞国之后,淳于成为齐、楚两国争夺的地区。因此,关于淳于地区地望变迁的研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山东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齐、楚两国在山东地区的争夺,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文献表述之中,关于淳于的地望,是认定在今天山东省直辖县级市安丘市的东北,潍河与汶河交汇处。这是历来比较传统的说法,也是主流的权威看法。但是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山东省新泰、泰安一带,相继出土带有“淳于”铭文的兵器,包括有“淳于右造”铜戈,“淳于左造”铜戈,“淳于公戈”等,如此,对于淳于的地望,便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州国都城淳于,似有可能不在安丘东北,而是在新泰、泰安一带。

为了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对传世文献中有关“淳于”的记载悉数整理,理清其中的条理,摸索从新泰、泰安一带到安丘东北之间的变迁是如何产生的。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文献进行一个搜集整理的工作。

1、国内学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对于山东地区的古史地理研究成果不在少数,但大多数并不涉及到淳于地望的研究,即便是有所提及,也多是在研究山东地区诸侯国中的齐国、鲁国、杞国等国的时候有所提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