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师范生性别意识研究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3 10:52:23

小学教育师范生性别意识研究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小学的教育专业师范生性别意识不仅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深远,而且由于未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性别意识还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性别的“前理解”。本文叙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性别意识现状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性别意识现状、性别意识影响因素、性别意识研究方法、性别意识指标建构、性别意识提升策略等五大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性别意识;师范生;小学教育; 述评

一、文献综述

1995年于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此后我国在各个领域为促进性别平等作了巨大努力,效果显著。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每十年一次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当我们睁开“性别之眼”审视当下,会发现传统的性别观念仍根深蒂固,而教育是推进性别平等和赋予女性权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基础教育受教育的性别差异,高等教育受教机会的性别区隔也在逐步缩小,但是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中性别不平等仍十分突出。小学教育阶段是全方位的启蒙教育阶段,然而男孩和女孩在这一阶段仍然习得了许多与性别平等相悖的传统性别文化[1]。小学教师的性别意识不仅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深远,而且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性别意识还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性别的“前理解”[2]。然而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几乎没有涉及性别教育,教师的性别意识参差不齐。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是以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接受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专业化培养的大学生群体,大学阶段是性别观念再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审视师范生的性别意识,剖析小学教育师范生性别不平等问题及其影响,寻求改善问题的有效方式与策略,以唤醒师范生的性别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概念界定
  2. 社会性别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Ann Oakley 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一书中将性别(sex)和生理性别(gender)加以区分。生理性别从生物学意义上解释男性和女性的解剖学和心理学特点,而社会性别强调性别为社会所构建,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和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3]。社会性别是在生理性别观念建立起来以后,对男女的生理差异的社会意义或者说社会后果作出的解释。[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