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组图《粉色世界》的创作文献综述

 2022-07-28 02:07

摘要:在现在社会中,“丧”文化日渐风靡,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动这种文化的流行,又是为什么让更多的人喜欢这种文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又应该如何生活呢?想要用借喻的手法来表现两种全然不同的情感的碰撞与冲击。

关键词:“丧”文化 花语 生活态度,乐观精神

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飞快的生活节奏令我们沉浸在忙碌的反反复复当中,每个人都在诠释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标签,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相互碰撞与交融。而有很多年轻人因为社会上的一些原因,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的确,一尘不变的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厌倦 。“丧”这个字慢慢流行起来了,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丧文化。

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理解真正的丧文化,只是从众心理,致使他们去从丧文化,其实更多的人只是想摊着,只是懒惰,并没有真正看透丧。简单地说,“丧”指涉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是他们的口头禅,“葛优瘫”、佩佩娃、懒蛋蛋表情包是他们热衷的配图,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hellip;hellip;

正如我国漫画大师丰子恺[1]所说“全为实利打算,换言之,就是只要全家。充其极端,做人全无感情,全无义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这句话说明了做人的意义。而丧的人通常都只是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因为他们没有情感。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很多问题,就像张樯在《逃避从来不是追求幸福的方式》中写到的如今挣扎在其中的他们不堪重负,正在酝酿或已经“逃离”[2]但是逃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改变想法和生活观念才有意义。如同王舒窃在《异乡的独居者》中说道目前中国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已接近2000万。[3]这是真实数据,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怎么才能积极乐观而不消沉郁闷,从环境上着手。冈部一都子在《花と人》中说道“花が咲,人が咲ろ”[4]意思是花儿开放人们欢笑,说明花是可以带动人们情感的。所以我也采用花来做喻体。丧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呢?董扣艳在《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中写道“丧文化现象折射出深刻社会变革中90后青年群体真实的生存样貌,呈现了经济社会全面深化转型时期青年群体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5]说明丧文化是一种社会状态。

刘晓筝在《当代大学生乐观心态的养成》中说道,“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渴望人生的愉悦,追求人生的快乐,在他们看来人生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他们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积极地将自己的生存状态调适到最佳的状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6]这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王久旭在《心态收获命运》里说道“面对同样的境遇,态度不同,结果迥然。当事业遭受挫折、生活艰难不堪、人生处于低谷时,悲观脆弱者,要么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要么低头认输,境况越来越糟;而乐观豁达、直面人生者,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精彩,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能把苦难的体验变得生动,能够不断去开辟人生的新境界,享受生活赋予的一切酸甜苦辣,从而真正去感受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7]也说明了丧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很被看好。

其实丧文化有利有弊包庇不一。杜俊飞在《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里写道“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具有习得性无助理论所阐释的表征,其心理诱因则来自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除了颓废、麻木之外,'丧文化'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亚文化光谱',蕴藏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丧文化也呈现了'反讽'的形态与功能,并把反讽指向了自身,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反讽',从而成为当代青年阶层网络文化的公约数之一。” [8]这是一类看法觉得是在反讽自己。不同的是也有人认为这应该警示,比如意雯在《丧文化流行 精神瘫痪需警惕》中就这样说到“这种自嘲、颓废、麻木的'丧文化'流行,与年轻人本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特征格格不入,如此现象,值得警觉和深思。”[9]陈然在《自嘲何不是一种智慧》中说“大多数人认为'丧文化'的流行正侵蚀着青年人的内心,使得他们呈现出未老先衰的状态,应该彻底阻止这种不良文化的蔓延。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丧文化'是青年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抵抗压力的一种情绪发泄。”[10]夏之炎在《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中表明观点“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11]这些都是两者激烈的碰撞。利弊都有。所以在我的画面中就是想要利用这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矛盾性,让他们展现在同一画面上,让读者看了以后产生思维的火花。正如孙童在《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诉求》说的:“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12]又如同赵兴在《意识形态的镜像》中说到:“作为信息时代核心媒介之一,摄影在全球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信息承载和传播地位。”[13]

RobSheppard在《THE MAGIC OF DIGITAL LANDSCAPE PHOTOGRAPHY》中写到“Take pictures with emotions and take pictures of the immobile”[14]也好像Antonia Bardis在《Digital photography and the question of realism》里说的“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history, we have come to trust the photograph more than any other kind of image as faithfully documenting the reality of the material world. ”[15]希望给大家带来好作品。

参考文献: [1]丰一吟(丰子恺女儿).天于我相当厚[M].1月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01 [2]张樯 .逃避从来不是追求幸福的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0-08-13. [3]王舒窃,异乡的独居者[D].南京:南京大学,2017:0001 [4]冈部一都子,花と人Nihong No Gakushu To Kenkyu:1990.03:p73-75 [5]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 [6]刘晓筝,当代大学生乐观心态的养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 [7]王久旭,心态收获命运[J].工兵团运,2016(1) [8]杜俊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09) [9]意雯,丧文化流行 精神瘫痪需警惕[J].天风,2016(12) [10]陈然,自嘲何不是一种智慧[J].学苑教育,2017(03) [11]夏之炎,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N].人民日报,2016-09-30 [12]孙童,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诉求[D].山东:山东大学,2013:56 [13]赵兴,意识形态的镜像[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104. [14]RobSheppard,the magic of digital landscape photography[M].《Library Journal》ensp;,2010,135(12):84-84 [15]Antonia Bardis,Digital photography and the question of realism.Taylor journal,2004:209-218.

  1. 丰一吟(丰子恺女儿).天于我相当厚[M].1月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01 uarr;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