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青龙地铁小镇东流新市景观规划文献综述

 2022-08-05 02:08

  1. 摘要

中国的各大城市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口问题,近年来南京每年的人口递增大约为20万,城市急需更加集约的城市空间规划。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本可以以美国失败的郊区化为鉴,建立起一个宜人尺度的高密度和高混合度的城镇体系。而今越拓越宽的马路却不能解决拥堵问题,古村古镇被拆做建设用地,丧失了文化特色。对于新区的建设应以高密度混合型用地开发,保护文化脉络,宜居宜业。

二、关键词:混合,密度,人口,需求,街区制、城市病

三、高密度混合型用地概述

一个完整的高密度混合用地社区由三个关键属性来定义,首先是它的密度,虽然没有人去商定它的密度,但密度水平需要它每公顷提供足够的住宅单位从而支持其丰富的零售业、商业级别组合,及如地铁这样的公共交通。第二是水平和垂直的组合使用,允许住宅、商业、零售、办公甚至一些工业混合在一起,为居民在居住的附近工作提供机会。所有这些用途都是互相强化的,高密度的住宅提供必要的人口支持街道的各种零售业和商业活动。第三是提供主动交通的规划,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以及有效的公共交通网络。

查理福尔曼教授从生物学角度提出过一种理想的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散,这样的格局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人类生活、工作和游憩的城市形态亦是如此。未来的城市格局继承在福尔曼教授的学生俞孔坚眼中是惯性生长的大城市加上复兴的美丽村落。无独有偶,Geoffrey West同样以生物学角度证实,城市的尺寸和密度的增加使得城市的代谢速率大大降低。他的研究以老鼠,狗,大象为例,体型越大的生物,他的每千克代谢就要低一些,由此延伸到城市的代谢中来,城市越大越密集,那么每个人头的资源消耗就会少一些。当我看着谷歌地球里庞大的东京都和其周边城市,不由的感叹日本这片城市群的高密度,再将视线转移到湾区城市群上空,再次被密密麻麻的建筑吓到,在旧金山和东京都玩的时候从没想过,也没感受到自己在这么密集的城市之中,既没有感到压抑,也没有感到混乱。“密度”和“品质”成反比是很多人眼中的城市观,然而高密度混合用地实际上提升了传统时宜步行的邻里街区的生活品质,通过有效的利用土地和城市基础设施,大大节约了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商业和商务开发,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质带来诸多益处,更密集的城市用地,既保存了耕地,又保护了生态自然用地,是城市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高密度混合型用地分析

当人们都觉得城市道路拥堵不堪,人口过于稠密时,经济学家们则认为,城市的人口还远远不够密集。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些人甚至研究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茶叶中的有益成分提升了生育率从而得到足够的人口才诞生的,这个例子扯得有点远,也侧面显示了人口于经济的重要性。许多西方城市面临令人头疼的郊区化问题,人口都向城市外部转移,一旦下班各回各家后,市中心便成为了一座死城,同时下班时拥堵的车流,既恼人又白白消耗了大量燃油。跟着美国郊区化步子走的中国,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城市向外围扩张改变了农田和绿地的用地性质。人们逐渐也搬到城市远郊,而大多数主要办公和商业场所保留于市中心区域,因而同这些西方国家一样增加了人们的通勤时间的同时造成了能源的损耗。在目前来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在南京可以看到龙江地区的车位过少,而在对老下关的改造规划中又设置了过多的车位,道路调整,翻新和管道铺置前大多数市民都没有被告知。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的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难以的到传承。建设的规模盲目追求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公共服务和供给不足,环境与交通问题等“城市病”难以遏制。

在SOM对于芝加哥中心区总体规划进行过一场研究,发现如果将17kmsup2;的市中心用地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增加44000套住宅、400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65万平米的零售面积。如果把这些增量放到低密度的郊区建设,则需要新开发超过58000hmsup2;外加885km的新建道路支持,而在市中心区则不需要增加任何新开发的土地道路。当然这是一个研究,在实际情况中,将已建成的老城区向高密度方向改造是比较困难的,过高的房价地价,使得土地财政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相对可行的办法是对单体建筑进行改造,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基础之上将住宅、商场、酒店等功能进行混合排布,给老城区带入活力。芝加哥中心区规划通过将中央商务区向包含商业居住和娱乐功能的高密度混合用地地区的快速转变,把就工业建筑改造成loft风格的居住空间并在该地建造社区公园,把原有的工业化滨水区修复为湿地,吧市中心的运输升级成更加先进的联合运输方式。随着中心商业区不断扩张,规划中增加西部商业办公大楼密度的设想逐渐变为现实。与国外不同,国内在进行街区改造时有颇多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密度是好的,但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并且通常没有制定连贯的战略来支持增长。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继续以低密度向外扩张。以国内公众思想来说,大家几乎统一的认为国内城市的人口太多了,“我想要到人少,舒适的空间生活。”而低密度扩张正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条件,这个思想在短时间内似乎很难转变。美国郊区,人们过惯了我有一个大房子,有大面积的院子,汽车汽油便宜。很多人不理解也不会去想为什么要去选择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这种生活呢?改变目前城市扩张模式将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城市的混合密集型开发需要建立在一个政治监管的环境中,增加低密度扩张的人力环境成本,同时奖励创新的设计和空间、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已建成的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使公众对生活环境的安全产生疑虑,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除了安全感降低,原本排他的公共服务设施被开放后,自身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感受。而街区制的确有平衡贫富阶级差距的作用。实际上,《意见》中所说的逐步打开对于旧城的已有小区并非强制开放,强制开放已有小区也是没有必要的,推广街区制主要是为了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但是我担心目前,中国家庭对于汽车的需求难以停步,“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和机动车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存在。若街区制真正实施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被缩小,产生摩擦的几率更大,公共法制素养还有待提升。而社会自组织能力的长期缺失,让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通过平等协商的方法处理纠纷,对警察、城管的需求亦可能导致基层政府膨胀,若矛盾从小区物业转向基层政府,就会导致社会管理出现风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