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湖滨地区南山路段景观改造设计文献综述

 2022-07-15 05:07

杭州市湖滨地区南山路段景观提升改造设计文献综述

  1. 前言

1991年8月,《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过专家审议,标志着西湖园林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有序的状态,同时景观的发展也有了法律依据和指导。为更好地保护和建设西湖风景名胜区,依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进度要求,在《杭州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基础上结合西湖风景区保护利用现状,从2000年初开始,前后历时2年,经多轮专家评审和民主评议,于2002年完成《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修编的规划内容详实,定位准确,根据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在风景区范围、风景区与城区的关系、风景区的容量、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保护以及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和文物古迹保护、风景游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与充实,为西湖风景区描绘了18年的发展蓝图。

为探究中国园林进入新时期之后西湖湖滨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的变迁及滨水街区不同景观模式的营造方法,本人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以“西湖景观空间格局”和“西湖景观模式”为主题词,对2005~2016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找到相关论文263篇,其中通过筛选共找到14篇文献对本研究课题有重大参考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对比、归纳、总结等手段对文献进行深入探究,提取出有价值的观点与论述作为本文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

二、西湖景观空间格局研究及南山路段景观改造

(一)西湖景观空间格局的变迁

在城市发展的千余年间,尽管西湖与城市空间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吴越定都杭州时便已确立,当时在活动上却一直缺少互动,城与湖以一墙之隔,城内是兵营等行政用地所在,城外是湖,直到清代将西湖边的旗营拆除并逐步拆除了城墙与城门后,在近代西方审美思潮的影响下,湖滨地区景观营建强调公共开放性和连续性,景观价值得到超限度的利用。可以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空间结构主要形成于吴越时期,发展于南宋,延续于元、明清时代,一直保持着城与湖之间均衡的比例和空间尺度关系、滨湖地区开合适宜、虚实具备的城市初始的景观空间形态。同时,城景相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城市需要从三面云山、一面开敞、空旷的皇城,发展为三面云山一面融合历史与现代并在发展的城市。今天的“三面云山一面城”已经融合了东西方视觉审美标准,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研究现代城市如何与西湖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关联。

(二)南山路街区文化积淀及改造实践

1.南山路街区的文化积淀

南山路上具有丰厚的艺术文化。历代文化名人如宋代词人张先、女词人李清照、南宋词人周密、宫廷画师刘松年、著名画家郑起和郑思肖父子、“西湖竹枝词”创始人一元代诗人杨维祯,清代女诗人陈端生、《清波杂志》著作者周辉、近代书画大家潘天寿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居住和创作;还有南宋临安府学和明代文庙以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美院,使该地长期浸润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南山路改造的定位首先是“挖掘南山路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文化与旅游兼容的街道,以展示杭州丰富悠久的文化内涵”。南山路应该向游人展示杭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内涵,优美可人的城市环境,使它成为临西湖而得清灵之气、绿树之荫,沿美院而传文化之脉、翰墨之神。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