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少溪河滨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2022-07-22 01:07

河流是城市的命脉,从古至今,人们习惯于傍水而生,因此滨水景观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在很多方面,城市滨水区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也是外来旅游者观光活动的场所。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不但可以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之一,还可促进人类与自然的交流融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同时,滨水区景观的塑造也是寻求新的商业价值的手段。滨水区的开发与重建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日益被人们关注和需求。随着滨水区的热度高升,如何通过对衰落的滨水区进行规划、设计,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环境,树立新时代的滨水区形象,成为必须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滨河景观改造思路分析
  城市沿河带状地块改造的整体思路应强调滨河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贯通,尊重城市空间肌理,彰显河流廊道的独特功能,构筑全新的城市滨河景观格局。
1、滨河区域总体布局与景观元素空间关系。
滨河区域景观的空间布局是沿河狭长空间景观要素规划安排的意象框架,它与陆域园林空间构成存在较多差异,其策略应立足于突出河道水体、游览线路、沿河城市交通线等动态视点的景观空间的视觉效果。在滨河景观序列组织及水域空间表现上,应以陆域空间与水体空间的组合关系为出发点,强调水域空间自然延伸和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根据沿线自然地形地貌及河道走向变化,设置景区,安排景点。在滨河景观内部空间分割与构成上,滨河区域景区划分、景点安排、节点设置除突出其差异与特征之外,应注重节点之间、景观空间之间、功能之间、水体与陆地之间相互连接和呼应。在滨河景观空间系统构成和营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滨河沿岸两侧建筑天际线的韵律节奏、空间边界、立面高度与河流廊道宽度的比例。城市各类景观要素与滨河景观空间的构成、空间尺度、林冠线等达到和谐统一。在城市水域与城市空间关系上,滨河地带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功能分区注入创新理念,实现水体与城市的交融;使城市整体空间、滨河水体、绿地空间达到相互渗透和贯通,营造宜人的城市水域空间景观。
2、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延续滨河区域是城市的发源地。
它造就了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历史古迹、遗址、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缺乏保护意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普遍存在使用混乱、破坏严重现象,因此,这些历史文脉的挖掘、保护和延续是滨河景观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滨河景观主题设计应从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特征、地域条件、历史名人典故、风土人情、民情民俗等方面追寻,围绕滨河水系,突出主题与滨河空间的运用内在关系。通过主题材料的搜集、整理,再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确定水域沿线系列主题,从而使主题的创意理念融入到景观体系之中。
3、滨河地带植物空间与滨河地域空间的关系表达是滨河景观的主要元素。
植物空间塑造对于整个滨水空间组合、布局形态、生态效应、美学效果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空间塑造思路应重点把握几个关系。一是植物空间与水域空间的组合关系。它是河流廊道最内层水体植物空间,以水面、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域乔木灌木等组成的不同景观空间层次,形成了质感、色彩、层次、形态等对比效应,凸现了水体与植物的景观功能,增加了水体面域和线域的美化效果。二是水陆交汇带的植物空间的过渡关系,此区域年水位高程变化较大,应运用既耐旱又湿植物营造水陆过渡空间,缓冲水域与陆域的差异,装饰软化城市河道岸线,采用多种形式的植物配置将水面、陆地融为一体,主导滨河空间景观,使城市水域景观更加自然和谐。三是滨河植物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空间的融入渗透关系。以城市河流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连接和延伸,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整体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四是植物空间、建筑空间、地形地貌、水体空间的贯通协调关系。这些空间的组合、搭配、映衬遵循一般美学原理,在理论层面及空间对应、形态组合上应体现造景特色,注重创新思维的提炼。五是植物空间立体层次表达与滨河景观体系的关系。滨河区域不同层次的植物在尺度上与水体形成水平、垂直的对比效应和呼应关系。植物群体所表现的林冠线的变化和植物群体在水中的倒影形成远近、虚实、平直对比。
二、滨河带状地块景观改造模式选择和确立
  1、调整原有布局,实施水系恢复。 采用系统化的整体发展策略,调整原有土地功能布局,改变滨河旧区衰败景观,将滨河水域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组成景观规划系统,重新系统化梳理、整合多种功能,实行水系恢复,使城市历史河道空间体系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2、区域镶嵌、局部更新。 河道区域一般都与城市的发展的历史具有密切关系,许多河道两岸遗留大量历史古迹、民情民俗、宗教寺庙,它融历史文化性与地域性于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类滨河区域景观改造模式采用保留古迹遗址、挖掘内涵、恢复原貌、局部更新手法,塑造城市滨河地域特色,满足人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展示其独特魅力。
  3、突破历史布局,注入创新设计理念。 有些城市沿河水域因整体功能丧失,基础设施陈旧,水系污染严重,且沿河区域无遗留历史遗迹遗址,也没有具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历史格局和历史空间关系。此类模式是在对水环境系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突破历史布局重新规划,以城市创新理念融入规划之中,构筑现代都市水域景观体系。
  4、针对地域特点,多模式融合渗入。 由于城市河道两岸狭长空间区段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河道沿线景观规划模式和营造手法需针对各区段特点,采用多模式融合方式,才能适应河道区域的历史现状。多模式组合改造强调滨河空间规划的系统化,采用镶嵌、拼贴、突出、置换等多种手法,发挥滨河沿线的整体效益,注重改造模式和手法的整体性、和谐性。
  因此,依据本地区、本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人文条件进行滨水空间策划,采用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需要的滨河改造模式营造滨河景观,是城市滨河景观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滨河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3.1设计空间类型
在设计滨水景观时,实际上是在设计水陆之间的景观界面,而这种景观界面可以归纳为一系列空间类型。1.自然驳岸:适当运用块石、鹅卵石、木桩等营造一个岸线曲折,岸坡起伏的状态,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景观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实现生物多样性;2.碎石护岸处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碎石间缝隙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3.平行曲线路径;曲率平缓,与河岸线关系很协调;4.波动折线路径:具有强弱对比的力度感,注意节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5.路径与岸线重叠;与水体直接发生联系,城市内运用较多,其他区域局部运用也不错;6.路径局部放大:作为较长滨水路径的打断:7.伸出的临水平台:除了基本景观,可以注入更多的主题活动,可以是路径的放大,也可以是独立空间;8.插入水中的斜面广场:常与临水建筑结合设计,或用在主要节点广砖场。
3.1.1设计硬质景观
  在进行铺装工作的时候,要采用渗水资料,比如:植草砖、透水砖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铺装的透水性能增强,而且能够为周围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然而,生态驳岸处理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原型驳岸,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保护岸堤的时候通过采用植物材料,从而能够保护岸堤的自然属性。第二,自然型驳岸,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要采用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护底等,从而使得岸堤的抗洪性能得到增强。第三,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进行自然护堤过程中,要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相关的材料,从而使得护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
3.1.2植物景观设计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观条件,从而使得耐污净化能力增强,并且促使湿地有充足的植物覆盖。在选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而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营造滨水湿地植物景观的时候,要不断增加鸟嗜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使得湿地的生机得到增加。通过鸟嗜植物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以及筑巢的场所,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1,3人文景观设计
  滨水湿地的人文景观就是指与湿地景观有关的文化景观,并且人文景观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湿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滨水湿地型景观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历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设计人员要用心灵感悟,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对滨水湿地的历史连续感以及乡土气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促使湿地不仅具有归属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1.4水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湿地景观中,水是灵魂,与此同时要注重水景观的设计,并且要注重水环境的设计以及修复。在设计水岸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天然材料以及软铺装的构造做法来进行,并且要让雨水渗入到地下,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起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微地貌以及水动力的相关作用,从而能够将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园林造景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达到修复水环境的作用。
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滨水湿地要选用污水净化物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从而使得滨水河流的生态修复得以实现。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主要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从而能够为造园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2.滨河带状地块景观改造模式选择和确立
  3.2.1调整原有布局,实施水系恢复。 采用系统化的整体发展策略,调整原有土地功能布局,改变滨河旧区衰败景观,将滨河水域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组成景观规划系统,重新系统化梳理、整合多种功能,实行水系恢复,使城市历史河道空间体系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3.2.2区域镶嵌、局部更新。 河道区域一般都与城市的发展的历史具有密切关系,许多河道两岸遗留大量历史古迹、民情民俗、宗教寺庙,它融历史文化性与地域性于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类滨河区域景观改造模式采用保留古迹遗址、挖掘内涵、恢复原貌、局部更新手法,塑造城市滨河地域特色,满足人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展示其独特魅力。
  3.2.3突破历史布局,注入创新设计理念。 有些城市沿河水域因整体功能丧失,基础设施陈旧,水系污染严重,且沿河区域无遗留历史遗迹遗址,也没有具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历史格局和历史空间关系。此类模式是在对水环境系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突破历史布局重新规划,以城市创新理念融入规划之中,构筑现代都市水域景观体系。
  3.2.4针对地域特点,多模式融合渗入。 由于城市河道两岸狭长空间区段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河道沿线景观规划模式和营造手法需针对各区段特点,采用多模式融合方式,才能适应河道区域的历史现状。多模式组合改造强调滨河空间规划的系统化,采用镶嵌、拼贴、突出、置换等多种手法,发挥滨河沿线的整体效益,注重改造模式和手法的整体性、和谐性。
  依据本地区、本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人文条件进行滨水空间策划,采用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需要的滨河改造模式营造滨河景观,是城市滨河景观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滨河景观设计的价值——滨河地带的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
4.1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以及动物资源比较繁多,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护以及恢复环境,为动植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从而能够使得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各类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湿地水体、生物以及矿物之间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资源的枯竭。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断促使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2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得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生态过程中,比如:水体净化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可以促使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维持,因此要注重湿地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从而为各种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4.3促使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护 。在规划以及建设湿地的过程中,要严禁排放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保护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
4.4提升人水亲和功能。强调人性化设计,设置活动广场、健身场地、景观桥梁、亲水平台、自然溪流等内容,打造一条人水亲和特点鲜明、水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水景观长廊。
4.5放大滨河景观效应。充分结合城市建设功能需求,有效发挥河道整治对带动区域开发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形成河道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循环,努力将少溪河打造成生态景观和谐、彰显文化特色、的高品位城市生态滨河公园。
五、结束语

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此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并且充分发挥湿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规划湿地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本次课题将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在规划设计中,关注滨水区生态、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和经济技术要素等,从区域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出发,营造富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形景观。随着滨河景观的改造,未来势必能极大的提升了改造片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景观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魁一,谭徐明.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J]《海河水利》,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126.
[2]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经验[J].《城市规划》,清 华大学出版社社,2001(6):78-81.
[3]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3.
[4] 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M]北京:中国园林,2003:212.
[5] 郑伯红.都市河流沿岸旅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J]旅游科学 2002:312.
[6] 冯峰,吴初昌.城市水利工程建筑物[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1:17
[7] 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2):34-36.
[8]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2-133.
[9] 戴梅,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21
[10] 成克武.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规划[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5):40-42
[11] 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6
[12] 梁旻.环境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23-25
[13]editors A.B.Grove City landscap [M].London butterworths 1983
[14]Robert Holden. New landscape design[M].Oxford;Boston:Architectural Press, 2003

资料编号:[8357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