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城市河道景观更新设计(A段)文献综述

 2022-08-03 02:08

1研究背景

工业文明带来城市快速发展以及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却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巨大代价。由于河流区域拥有大量空置土地, 可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政府部门希望充分开发城市河流区域, 以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增加内城吸引力, 城市河流的开发使得周边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大量长期排放到水体里, 造成水质变坏, 环境恶化。因此, 城市河流的发展, 目前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压力, 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出现了新的发展理念, 如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希望通过相关措施以改善环境,在这其中, 城市滨河区建设也有了一定的重视, 从发展、繁荣、再到衰败、复兴可以说是许多世界大城市滨水地区发展的规律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河流景观时, 仅侧重于某些功利价值, 如防洪、排涝、水运、灌溉等, 将河流的环境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 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方面,在营造各具特色和美丽的城市滨水区已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的趋势下,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河道景观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入与系统的研讨, 一些反映我国滨水区开发与规划实践的著作和论文陆续出版发行。如《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河道治理与防洪工程》等对河道景观设计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的论文研究方向也逐渐倾向于河道景观, 分别依据城市规划、城市空间设计知识,对河滨建筑高度及离河岸距离等作了量化控制的理论研究从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角度, 对于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的营建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从环境艺术学与美学原理, 提供城市滨河景观以美学理论的支撑。

除此之外散见于水利、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众多专业杂志中, 分别从社会经济学、水力学、景观生态学等多方面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阐述, 发表了多学科综合性的见解, 体现了国内对河流建设工程的关注。

国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河流管理也随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已进入“生态水利” 或“环境水利” 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对河道驳岸景观营造的重要特征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从场地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驳岸景观自然生态和周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正式创立 “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这一工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这一要求。指出“城市河流可以成为城市的宝贵财富”,关键是需要解决城市河流面临的渠道化、岸线侵蚀、水体污染等问题。认为近自然治理的目标, 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需求, 但要注意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德国的在莱茵河进行了生物护岸实验, 大量种植芦苇和柳树, 在年代末, 进而发展“近自然工法” , 即拆除混凝土护岸, 而改建成柳树和自然石, 河道从直线形也改成了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 让河道体现一种自然美形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欧美等国家开展滨水区建设活动以改善滨水空间功能, 其它国家也相继开展起来, 如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哈得逊河畔的建设等都得到大力改善, 。重新恢复了它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 使城市河流重现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自然风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