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论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文献综述

 2022-07-28 03:07  

文献综述

(一)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余华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从1993年的《在细雨中呼喊》开始,同年的《活着》被评论界视为余华在叙事风格与文学意识上的转型之作,接下来有1998年的《许三观卖血记》、2008年的《兄弟》、2013年的《第七天》三部长篇相继问世,尤其是《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发表,为余华赢得了声誉。

余华的长篇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弥漫着阴暗、暴力、血腥、恐惧、混乱以及死亡的丑陋世界。阴森恐怖的环境、支离破碎的意象、错综复杂的关系等都是余华在其长篇小说中以反叛传统、大胆创新的特质将审丑进行到底的表现。

目前,对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审丑现象解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先锋文学思潮这一角度解读余华小说中的审丑现象,其中会涉及到余华的部分短篇小说;二是从余华的整体创作风格分析解读余华作品中的审丑现象;三是从余华的某一具体小说出发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审丑现象。

第一类研究文章最多,对余华小说中的审丑现象也褒贬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牛锐敏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审丑狂欢》、潘道正的《堕落的轨迹:从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等,牛锐敏认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审丑,反映了对传统意识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否定,特别是否定理性思想系统,并且从未来的角度看,丑是人类自我发展的推动力量,是未来新人性、新伦理的构建力量。但是潘道正则认为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到新世纪文学是一个当代文学日渐萎靡的走势,是以丑衬美并逐渐走向嗜丑的审丑文学最终变成以丑为美的丑的文学。

第二类的文章以夏建华的《论余华小说的审丑现象》等为代表,夏建华认为余华小说中的审美现象一方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促使人们进行理智思考,另一方面是对于美的亵渎,忽视了大众的接受心理,因此需要在美学与丑学的巨大张力中寻找一条融合之路。

第三类的研究文章相对来说也较多,其中有左凡的《“审丑”到“悟美”——论余华第七天的理想向度》、凤卓的《活着:民间·苦难·审丑》以及本·海伦瑞齐的《粗俗的幽默是愚钝而有效的讽刺手段》等。都从余华某一具体的小说入手,分析其中的审丑现象所体现的美学意味。左凡认为《第七天》通过对丑陋形象的描绘与罪恶行为的控诉体现出余华的理想向度;凤卓认为《活着》中“丑”的社会实践恰巧是对“美”的社会幻想的背叛;本·海伦瑞齐也认为《兄弟》里荒诞的故事、粗糙的形式以及对当代中国生活的批评恰恰是对整个社会的辛辣与深刻的嘲讽。

以上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的提及了余华的童年时期以及文革对于他的小说创作中产生的影响,再结合丑学、审丑美学等知识,进一步展现了余华小说中审丑现象形成的复杂原因。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余华的小说中审丑现象的研究虽丰富,但是未曾从长篇小说的整体发展角度研究其中丰富的美学意味,因此,本文试从余华现有的五部长篇小说入手,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审丑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以期研究成果有新的发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