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献综述

 2022-07-27 03:07  

  1. 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著名的“红色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读者间并不陌生,尤其是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官方把它看作为人生教科书。这部外国作品普遍受到中国读者关注和喜爱,引起多数学者争论,甚至帮助了培养好几代红色革命家。毫无疑问,这本小说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大大超过其他苏联和西方作品的影响力,并且,不管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变迁,这部小说的热度不仅没有消退,反而经历过多次翻译,不断再版。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本小说被选入为初中,高中,大学必读书目,使小说知名度与日俱增。此外,这部小说以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话剧,连环画等方式在中国传播,赢得中国观众的偏爱与认可。本书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接受艰苦的挑战,“练”成钢铁似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能力,保尔bull;柯察金成为中国好几代人的英雄榜样。

(二)、研究意义

在当下,中国迎来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多种内外环境挑战,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无比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2月23日参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文学一向扮演着重要教育和指导角色,笔者相信,此时此刻,对于这一本出色的 “红色经典”文学传播研究对中国主流思想探析和进一步建议具有极为较大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人的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也没有收到过苏联时期时社会大众的热烈关注,导致今天在俄罗斯本土内被保尔bull;柯察金所影响的年轻人寥寥可数。与此相反,中国读者对部作品的感慨更为正面,大多数中国读者重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哪些原因让这本小说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超过它在祖国的传播力,并解释哪些元素让这本小说至今在中国保留如此良好的名声与影响力。另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本小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翻译问题及特征,并对比分析不同年龄层的中国读者对小说的认知及接受程度。

  1. 文献综述

近期笔者针对本论题做了充分的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搜集范围主要包括中外学术网络报刊,中外著作等资源。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中国学者对本作品的争论从未停下来,因此,国内对此小说传播整理,评论,研究现状相当丰富。

“文革”期间,即便小说被停止出版,但小说却没有消失,它盛传不衰,反而很快成为“地下阅读”流行读物。文学批评家代迅先生曾说过:“我躺在那个潮湿,简陋的屋子里,用俄苏文学作品填补了我那充满闲暇与梦幻的童年岁月hellip;hellip;后来我长大了,渐渐知道,这曾经是许多中国人的共同经历。”

“文革”结束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以教育功能为目的而公开宣传,而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评价作品,重新塑造保尔英雄形象。正如杨宝玉的一篇《艰难而又幸福的人生道路——保尔bull;柯察金英雄形象分析》(1985年)文中解读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保尔精神”成长过程。与此同时,以张炯先生一篇《如火的青春——读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1977年)和李文珍的一篇《伙夫与小姐之间的爱情——评保尔与冬妮娅爱情插曲》(1984年)为例,可见很多读者和学者关注作品中美好的爱情故事,个人自由精神和人道主义。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研究这部小说中争论不休。于1998年2月份任光宣先生在一篇《重读长篇小说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文中赞成奥氏真实地再现苏联人民的信念,奋斗精神和劳动热情。同年,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余一中先生发表一篇《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是一本好书吗?》,文中他从回顾苏联历史的角度解读保尔以及作者形象,小说在中国的接受等问题。余一中先生强调,本小说宣传的不仅是共产党政治意识,更是“斯大林路线”,因此他对小说中的英雄主义,甚至对保尔形象的崇高表示极大的质疑。当时,这篇文章在学术界收到多种回应,引起不少讨论。比如,于1999年张丽珍与赵亚军响应余一中的评论,发出一篇《仍然是一部富有教益的书——重评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呼唤中国学者不要全盘否认这部小说。此外,杜林先生同年发表一篇《走进去,跳出来:我看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文章,他强调奥氏讲述了一个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背景下成长故事,只展现了时代的一个侧面,于是没必要以一部文学作品判断整个历史时代,同时他在解析保尔形象过程中提出保尔性格中可贵的道德感情的纯洁。21世纪初,董健的《保尔“热”下冷思考》(2000年),赵育春《被延宕的反思——重读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2000年),蒋岱《保尔: 多元文化阐释背后的历史动因》(2002年),张中锋的《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应具有怎样的“真实性”》(2006年)等学者继续参与余一中先生召开的话题,讨论此小说文学价值。总而言之,因多种原因,21世纪初中国学者其中产生了 “保尔热”现象,大多数学者围绕着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当代意义等重要话题发布评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