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论曹文轩《草房子》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儿童文学死亡叙事的文献综述

摘 要:死亡作为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今中外,它自然乃至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学史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一类文学母题,并进入儿童文学——这一类特殊的文学作品之中。本文对比分析、梳理东西方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作家对死亡叙事的把握,以曹文轩的《草房子》为典例,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类面对死亡的态度,重点分析《草房子》中面对死亡时各式各样的儿童人物形象,探究曹文轩笔下死亡叙事的性质、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死亡叙事,儿童文学,曹文轩,草房子

一、导入

中国古代儒释道互补的思想体系决定了其死亡意识也必然不是一以贯之的,而是存在着三条主线:在儒家观念主导下的“杀生取义”、“慨然赴死”;在道家观念主导下的“天人合一”、“物化”的观点,将生存和死亡统一在一起;佛教以“三世”、“轮回”为核心的死亡观。可以说,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它们分别占据过主导地位,但又互为补充、互相影响,丰富着人们关于死亡的认识。今天,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正日益显示强劲的国际化趋势,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西方文学由于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哲学、宗教背景,故在死亡叙事上与中国文学大相径庭。这是值得分析、研究并认真参考的。而生与死这一人类永恒的不可避免的话题,不仅广泛且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更成为儿童文学中占据地位的重要一环,死亡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怎样向未经世事天真纯洁的孩子表达这一词汇本身的真正的含义,把握死亡叙事在儿童文学中的描写尺度,是很多儿童作家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龙港村,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2019年9月23日,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曹文轩在《草房子》的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自觉的承担意识,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扶助儿童的生命成长,写出了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曹文轩写出了人生的困苦与悲怆之情,但绝不沉溺于悲切的情绪氛围里,他让读者看到即便在生命的低谷或是“绝境”当中,生命依然有它不屈与坚韧的一面,人性依然有它灿烂光辉的美质,以《草房子》作为儿童文学死亡叙事的典例进行分析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对于展现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来说,死亡的悲剧结局自有无比震撼的效果。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死亡的不可抗逆性和无法回避性,更能引发文学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回顾性反思。这样的作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海明威、余华、苏童、王小波、迟子建等等,举不胜举。当前,与死亡叙事具有相关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界的研究热点更多的是从不同的流派抑或是具体的作家作品出发进行研究。可将这些研究按照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方面。一类是研究知名作家其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死亡叙事;第二类是就一部具体作品,从文本入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其死亡叙事;第三类则是专注于一个时间段内作家进行创作时死亡叙事这一独特视角呈现的特色。

(一)作家及其个人特色强烈的死亡叙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