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接受美学视角下2000-2019年间中国私纪录片研究文献综述

   

《接受美学视角下2000-2019年间中国私纪录片研究》

文献综述

一、中国私纪录片的发展和特征

  1. 私纪录片的概念解读

私纪录片是由日本学者那田尚史借鉴日本私小说的概念而提出的,指视觉艺术家直接拍摄自己或者记录私人环境的作品。是之前“日记电影”“散论电影”“个人电影”的具象化叫法。李瑞华给私纪录片的定义概括为:个人化制作方式和立场、私密性题材、主客观合一、背向观众以及碎片化。徐亚萍强调了私纪录片是一种暴露自我与接近真实。刘寻认为私纪录片是从本人的视角和出发点的一种非公众题材。黄豆豆提出私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私密对话来进行自我反省,这其中存在的是相对隐秘和隐私或者不公开的空间。

  1. 中国私纪录片的出现和发展

樊启鹏在《中国私纪录片带来的变化与挑战》一文中写到,考察2000年之前的中国纪录片,几乎都一致将镜头对准别人,作者总是隐退在镜头背后,只是一个访问者和纪录者。作者的情感与观念都十分节制,尤其对于偏好作壁上观的直接电影而言,将镜头对准自身更是个大忌。然而到了世纪之交,早期创作的这种禁忌被很多DV作者连续打破,他们不再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甚至将镜头直接对准自身或者自己家人,家庭纠葛、私人记忆、自己对社会或者纪录片的思考都构成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周宇芳菲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国私纪录片的全新价值》一文中总结了我国私纪录片的发展:私纪录片作为一种小众影片形式,从发展至今关注度较低,在我国少有代表性作品,更多的是利用此种模式进行一种精神拷问或展现原生家庭环境,比如,王芬的《快乐的不止一个》、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杨荔钠的《家庭录像带》等。

  1. 中国私纪录片的特征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靳丽洋在《小众的追求——浅谈新世纪我国的私纪录片》一文中分析了新世纪中国出现的私纪录片,将其特色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私纪录片的作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从业人员。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摄像机来拍摄自己的故事,这也是纪录片作者非职业化和私人化的体现,艺术的创作变得更随性。其二,私纪录片的拍摄素材选择自由灵活。私纪录片的主题不再像以往的纪录片那样,关注大的、宏观的、社会的,而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小角度,由此取材,真实地表现生活,却又能使人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其三,私纪录片的真实观念与以往的纪录片又有所不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一直以来,真实的记录就被认为是纪录片里最根本的美学特征。以往的纪录片往往都是单层面的选择性真实,而私纪录片出现以后,打破了这种局面。

孙红云在《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一文中强调,新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纪录片也往往被认为是最精准的纪录片是表现出明显的私人化倾向,影像表达具有局部的、碎片的、临时的、口语化特质的第一人称纪录片。

二、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生、发展与运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