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地域风情中的历史与人性——论古华小说《芙蓉镇》文献综述

 2022-08-02 02:08  

地域风情中的历史与人性

——论古华小说《芙蓉镇》

摘要:古华的小说充满湖湘文化的风情,其代表作《芙蓉镇》以传统的人物情节剧,通过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展示了特定历史时空内现实的荒谬以及由这种现实给民众所带来的深重苦难,反映的是作家对既往“左”倾化政治历史的深切反思。本文拟从极“左”历史中的生存境域、历史意志中的人性挣扎以及地域文化中的伦理情怀等方面来讨论湖湘文化背景下的时代政治与人性,以及湖湘传统文化对古华创作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华; 民俗风情; 人性; 极“左”政治; 湖湘文化

一、文献综述

《芙蓉镇》发表于1981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芙蓉镇》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遭遇了由热到冷的批评待遇,概括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芙蓉镇》的发表到被评上茅盾文学奖,时间大致为1981年至1982年。雷达也许是最早对《芙蓉镇》进行全面评价的人,《芙蓉镇》发表于1981年《当代》的第一期,在第二期的《当代》上,雷达发表了评论“文章《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开篇就高度赞扬《芙蓉镇》写得真,写得美,写得奇”。在雷达看来,构成这部小说情节发展核心的,是左倾路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与社会主义时代正常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放在《芙蓉镇》八个人物之间展开。又因为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一个寡妇的冤假错案,“真”就由现实生活的真,上升为艺术世界的真。“美”,“奇妙地把湘南山镇的风土人情与政治斗争的狂飚巨澜糅合起来,熔于一炉,出之以一幅幅含义丰富的风俗画”,美当然不仅仅是指芙蓉镇这个湘南小镇的山水美,也指这个小镇上的民情风俗美,更重要的是指芙蓉姐子胡玉音和北方大兵谷燕山等人身上的人性美,这种人性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对人的关怀,表现为人性上的善,善内含于美;当然这种人性的美,还表现为他们对人的尊严的坚守,正如美国学者斯顿伯克在献诗《给芙蓉镇》中写的:“怀着人的尊严昂首而行”,“奇”就是在平凡的人物之间展开了波诡云谲、兔起鹘落般的矛盾冲突。所以雷达对《芙蓉镇》的另外一个整体的评价是“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方面,《芙蓉镇》是一次大胆的探索,是一个大突破,也是一个新的标志。”这无疑是放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来定位了。雷达的文章给了《芙蓉镇》一个评价的高度,以后很多评论是在这个观照下的深化和细化。与对《芙蓉镇》的研究同步的是对作者古华的采访与报道,秦晋、冯立三的报道《文坛上新来的“乡下人”》,这个报道从整体上评价古华作品在艺术上的特色:“鲜明地表现出南国乡村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情调,他的人物也总是具有一种丰富的、具体的生动性”,更重要的对古华作品的艺术渊源作了介绍:古华喜欢的外国作家有屠格涅夫、乔治·桑、哈代等,喜欢的现代中国作家有沈从文、周立波和孙犁等。古人说:“知人论世”,这个说法中包含了“知人论文”的命题,因此对于作家生平、创作历程的了解是分析作品的重要储备。总的来说,对《芙蓉镇》进行研究的第一个时期文章虽少,但很精粹。

第二个时期:从获得茅盾文学奖到拍成电影,时间上为1982年到1986年。这个时期是《芙蓉镇》研究的高峰期,可谓百花开放,争奇斗艳。从全国的权威刊物《文学评论》到地方师专的学报,都有《芙蓉镇》的研究文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