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风萧萧》与1940年代的“间谍”热文献综述

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作为文坛新秀,徐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崭露头角,受到林语堂、朱光潜等人的赏识,1943年《风萧萧》的风靡让徐訏名声大噪,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畅销书作家,销量甚至超过张爱玲。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徐訏出走香港,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作家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里。大陆文坛的漠视与批评一直持续到1988年重新出版徐訏的作品才得以改观。2019年的今天,徐訏及其作品重回大陆研究者视野已有三十年之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的主体研究创作研究两个层面。前者涉及到作家的方方面面,包括作家的思想、素养、个性、文学观念、创作道路及生平逸事的研究;后者则涉及到小说创作、戏剧创作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总体看来,大多数的研究者着眼于徐訏的创作,尤其小说创作,将徐訏的创作与他的经历、精神、外来影响及美学追求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论证,将徐訏与同时代作家列在一起进行横向研究,对徐訏所构建出来的艺术世界进行分类与描述。以下是对与本论文相关的具体研究的文献回顾,主要分徐訏的浪漫性研究、性别研究、接受研究三大类:

一、徐訏的浪漫性研究

解放以后,徐訏出走香港。香港学者在文学史中对《风萧萧》的艺术性予以了肯定。例如李辉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肯定了《风萧萧》在艺术上所作的努力,提到了它在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煞费苦心,司马长风的《中国文学史》4,注意到了《风萧萧》的哲理境界。蔡世连的文章《读〈风萧萧〉》5着重分析了《风萧萧》的叙事手法和结构。

徐訏及其作品在大陆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埋没,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价值才被重新发掘。严家炎将徐訏的浪漫主义理解为生动的文学想象力,徐訏对浪漫的关注,以及他故事中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严家炎的工作唤起人们对徐訏“遗产”的兴趣,“晚期浪漫”或“新浪漫”的标签也一直被用于徐訏。6耿传明认为,徐訏的浪漫主义美学是对中国现代性的回应,这种现代性的特点来源于过分理性的“五四”启蒙运动。7陈旋波对徐訏的研究追溯了徐訏的职业生涯中的各个站点以及对徐訏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的评论,但它理解徐的作品主要是为了反映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据陈旋波说,其特点不能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趋势分开。8 Frederik H. Green认为,徐訏的小说美学与欧洲浪漫主义之间的间接联系体现在他对柏格森现象学的兴趣,徐訏通过他的小说来阐述一种美学,同样地把个人经历、幻想和梦想视为对现实的另一种衡量。9

二、 徐訏《风萧萧》的性别研究

由于“间谍”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女性间谍形象,因此有不少学者从性别意识入手来研究《风萧萧》这部小说。曹典从1940年代两部畅销“间谍”——徐訏小说《风萧萧》、陈铨话剧《野玫瑰》入手,着重分析了“女间谍”面对民族国家“主旋律”时,如何处理个体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冲突。作者认为,在此过程中可以反映出民族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困境。10张培主要研究《风萧萧》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作者试图从中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涉及到徐訏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作者认为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11

三、徐訏《风萧萧》的接受研究

作为一部畅销小说,《风萧萧》深受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但其在文学评论界却是毁誉参半,两极分化。因此也有学者从接受的角度分析《风萧萧》。

比如李春主要从40年代《风萧萧》接受史、《风萧萧》的接受学阐释及两极化现象的透视三方面层层深入,对《风萧萧》从读者接受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探讨专家读者和普通读者对其评价的不平衡现象。12

综上所述,大陆学界对徐訏《风萧萧》的研究,在解放后经历了四十年的断层,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学者集中研究徐訏的哲学、宗教思想,在新世纪逐渐向文本性研究回归,并发展出性别研究、接受研究等其他领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